陕西医学杂志

基础研究

  • NDUFA4L2通过抑制缺氧条件下活性氧生成促进肺鳞癌进展的研究

    韩鹏;杨艺员;王源波;周洁君;刘岩;梁一倩;

    目的:探究缺氧条件下肺鳞癌细胞NDUFA4L2的表达情况和对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为肺鳞癌靶向治疗提供新的靶点。方法:缺氧或常氧培养人肺鳞癌细胞系NCI-H226,Western blot法检测NDUFA4L2表达以及小干扰RNA(siRNA)敲减缺氧诱导因子-1(HIF-1α)对NDUFA4L2表达的影响;应用超氧化物阴离子荧光探针检测缺氧条件下细胞内活性氧(ROS)水平。构建NDUFA4L2敲减(NCI-H226-shNDUFA4L2)及对照组(NCI-H226-shControl)细胞模型,采用CCK-8法及流式细胞术检测NDUFA4L2敲减及抗氧化剂(NAC)对肺鳞癌细胞增殖、凋亡及细胞周期的作用。结果:缺氧培养NCI-H226细胞的NDUFA4L2表达水平较常氧培养显著增加(P=0.019)。应用siRNA敲减HIF-1α可显著抑制缺氧条件下NDUFA4L2的表达(P<0.001)。与NCI-H226-shControl细胞相比,缺氧条件下NCI-H226-shNDUFA4L2细胞的ROS水平显著增高(P<0.001);NAC可明显降低NDUFA4L2敲减引起的细胞内ROS水平增高(P<0.001)。与NCI-H226-shControl细胞相比,缺氧条件下NCI-H226-shNDUFA4L2细胞的增殖能力显著降低,凋亡率显著增加,细胞周期G1期细胞比率升高,S期细胞比例下调(均P<0.001)。NAC可逆转NDUFA4L2敲减对NCI-H226增殖、凋亡和细胞周期的影响(均P<0.001)。结论:缺氧通过HIF-1α介导NDUFA4L2表达上调,NDUFA4L2可能通过抑制缺氧时肺鳞癌细胞内ROS的生成发挥促进肿瘤进展的作用。

    2025年07期 v.54;No.601 867-8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6K]
    [下载次数: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地中海饮食通过调控肝脏X受体改善阿尔茨海默病小鼠认知功能

    韩洁玢;孙淮庆;王佩佩;董粤蓉;吴婷;何清;

    目的:探讨地中海饮食(MD)对小鼠认知功能、突触功能、神经炎症及Aβ沉积的改善作用及其潜在机制。方法:C57BL/6小鼠10只作为对照组,5xFAD小鼠20只随机分为5xFAD组和5xFAD-MD组,每组各10只,对5xFAD-MD组小鼠进行8周MD干预,对照组和5xFAD组小鼠每天给予普通饲料饲养。通过Y迷宫、新物体识别和巴恩斯迷宫测试评估小鼠认知功能,采用免疫印迹检测突触相关蛋白突触后致密蛋白95(PSD95)和突触蛋白1(SYN-1)表达量,利用硫磺素-S染色、免疫荧光及免疫印迹评估海马Aβ沉积水平,免疫荧光检测海马小胶质细胞肝脏X受体(LXR)的激活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5xFAD小鼠体型小、毛发毛躁稀疏,体重增长下降;进入新异臂的时间百分比、进入新异臂的次数及新物体识别测试阶段接触新换物体侧的时间百分比显著下降(均P<0.05)、测试期小鼠找到迷宫目标区域时间延长(P<0.05),Aβ蛋白表达水平、小胶质细胞数量显著增加(均P<0.05),小鼠脑内LXR荧光强度降低,PSD95、SYN-1的表达减少(均P<0.05);与5xFAD组比较,5xFAD-MD组小鼠体型大、毛发浓密、体重增长,进入新异臂的时间百分比、新物体识别测试阶段接触新换物体侧的时间百分比增加(均P<0.05)、测试期小鼠找到迷宫目标区域时间缩短(P<0.05),Aβ蛋白表达水平、小胶质细胞数量显著下降(均P<0.05),小鼠脑内LXR荧光强度增加,PSD95、SYN-1的表达增加(均P<0.05)。结论:MD通过改善突触功能和抑制神经炎症,发挥对5xFAD小鼠的认知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激活LXR并抑制小胶质细胞活化有关。

    2025年07期 v.54;No.601 873-881+8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2K]
    [下载次数: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丹参酮ⅡA通过抑制细胞色素P450 1B1/长链酰基辅酶A合成酶4通路介导铁死亡缓解缺血性脑卒中

    贾小慧;王泽宇;田嘉莹;戚询中;盛宝英;

    目的:研究丹参酮ⅡA(TanⅡA)对缺血性脑卒中(IS)的影响,并探讨该过程中涉及的潜在机制。方法:实验造模采用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小鼠模型和HT-22细胞氧糖剥夺/再灌注(OGD/R)模型。MCAO小鼠分别接受5、10 mg/kg丹参酮ⅡA治疗,HT-22细胞在OGD/R处理后给予不同浓度丹参酮ⅡA干预。通过TTC染色评估脑梗死体积,TUNEL染色检测神经元凋亡,DCFH-DA探针测定活性氧(ROS)水平,Western blot分析细胞色素P450家族1亚基B1(CYP1B1)、酰基辅酶A合成酶长链家族成员4(ACSL4)及下游相关蛋白表达。通过过表达或敲低CYP1B1结合泛素化实验探究机制。结果:丹参酮ⅡA显著减少MCAO小鼠脑梗死面积、神经功能缺损及脑水肿。在OGD/R细胞中,丹参酮ⅡA提升细胞活力,降低ROS和ACSL4蛋白表达。此外,丹参酮ⅡA通过上调CYP1B1促进ACSL4泛素化降解,其代谢产物20-羟二十碳四烯酸(20-HETE)激活蛋白激酶C(PKC)信号通路,诱导E3泛素连接酶FBXO10表达,从而增强ACSL4降解。结论:丹参酮ⅡA通过CYP1B1/ACSL4通路促进ACSL4泛素化降解,抑制铁死亡(Ferroptosis),为缺血性脑卒中治疗提供新靶点。

    2025年07期 v.54;No.601 882-887+9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4K]
    [下载次数: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三七注射液通过抑制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及调控辅助性T细胞1型/2型平衡改善MRL-Faslpr狼疮肾炎小鼠肾损伤的机制研究

    邱少彬;罗红群;邱菲;黄志敏;刘晓羽;吴金玉;

    目的:观察三七注射液治疗狼疮肾炎MRL-Faslpr小鼠肾脏的药效和对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辅助性T细胞1型/2型(Th1/Th2细胞)平衡的影响。方法:将30只雌性MRL-Faslpr小鼠随机分为五组(模型组、三七注射液低、中、高剂量治疗组、甲泼尼龙治疗组,每组6只),另设相同周龄清洁级小鼠6只作为正常组。腹腔注射给药6周后采集小鼠尿液、肾脏,检测尿蛋白含量,免疫组化染色观察肾组织PCNA表达情况,WB和RT-PCR检测PCNA蛋白和mRNA的表达,流式细胞检测Th1/Th2细胞的比例。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尿蛋白含量明显升高、肾脏组织中PCNA表达增加、Th1细胞比例增多(均P<0.05),Th2细胞比例减少(P<0.05),Th1/Th2比值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三七注射液治疗组和甲泼尼龙组小鼠尿蛋白下降、PCNA表达减少(均P<0.05),三七高剂量组和甲泼尼龙组变化最为明显,三七中高剂量组Th1、Th2细胞比例增多(均P<0.05),甲泼尼龙组Th1细胞比例减少(P<0.05),Th2细胞比例无明显改变,三七治疗组和甲泼尼龙组Th1/Th2比值均降低(均P<0.05),以三七中、高剂量组和甲泼尼龙组降低最为显著。结论:三七注射液能减少雌性MRL-faslpr狼疮小鼠尿蛋白,其机制可能与其抑制PCNA表达及调节Th1/Th2平衡有关。

    2025年07期 v.54;No.601 888-8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3K]
    [下载次数: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免疫应答基因1/衣康酸盐通路调控巨噬细胞焦亡参与脑出血后继发性脑损伤的作用机制

    范丽娟;金芳;李亚偶;李卓萱;冯鹏超;王少兰;庞凌峰;

    目的:探究免疫应答基因1(IRG1)/衣康酸盐(Itaconate)通路调控巨噬细胞焦亡在脑出血(ICH)后继发性脑损伤中可能的作用机制脑出血中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将30只SD大鼠分为假手术组、ICH组、过表达IRG1组,每组10只。培养巨噬细胞Raw264.7分为:对照组、过表达NOD样受体蛋白3(NLRP3)组、过表达IRG1组。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估大鼠神经功能缺损程度;Western blotting检测脑组织IRG1、Gasdermin D(GSDMD)、GSDMD-N及巨噬细胞标志蛋白离子钙结合衔接分子1(Iba1)与CD68水平;免疫荧光染色检测脑组织Itaconate、神经元核抗原(NeuN)、NLRP3、Caspase-1蛋白水平;RT-qPCR检测巨噬细胞NLRP3、Caspase-1及GSDMD mRNA水平。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ICH组大鼠脑组织中IRG1、Itaconate、NeuN蛋白表达减少(均P<0.05),脑组织中Iba1与巨噬细胞标志蛋白CD68表达增加(均P<0.05),NIHSS评分增加(P<0.05),脑组织中焦亡相关蛋白NLRP3、Caspase-1、GSDMD、GSDMD-N蛋白表达增加(均P<0.05);与ICH组比较,过表达IRG1组大鼠脑组织中IRG1、Itaconate、NeuN蛋白表达增加(均P<0.05),脑组织中Iba1与CD68表达减少(均P<0.05),NIHSS评分减少(P<0.05),脑组织中NLRP3、Caspase-1及GSDMD、GSDMD-N蛋白表达减少(均P<0.05)。与对照组比较,过表达NLRP3组巨噬细胞中NLRP3、Caspase-1及GSDMDmRNA表达增加(均P<0.05);与过表达NLRP3组比较,过表达IRG1组巨噬细胞中NLRP3、Caspase-1及GSDMDmRNA表达减少(均P<0.05)。结论:IRG1/Itaconate通路可下调巨噬细胞焦亡改善ICH大鼠脑损伤。

    2025年07期 v.54;No.601 894-8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1K]
    [下载次数: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囊泡相关膜蛋白8通过激活AMP活化蛋白激酶/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介导自噬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研究

    张国安;石践;宋宝国;黄晓燕;

    目的:探讨囊泡相关膜蛋白8(VAMP8)在动脉粥样硬化(AS)中的作用及具体的分子机制。方法:采用不同浓度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0、50、100、150、200μg/ml)处理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24 h诱导内皮损伤。VAMP8 siRNA转染ox-LDL处理的HUVECs,通过检测细胞活力,细胞凋亡率,炎症因子(IL-1β、IL-6、ET-1)的浓度,丙二醛(MDA)的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评估敲低VAMP8对ox-LDL处理的HUVECs的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的影响。随后,采用自噬抑制剂3-甲基腺嘌呤(3-MA)处理VAMP8 siRNA转染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通过检测自噬标志蛋白(LC3-Ⅱ/LC3-Ⅰ、Beclin1、p62)的表达水平,炎症因子和氧化应激的相关指标评估敲低VAMP8是否通过自噬调节HUVECs的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然后用AMPK蛋白抑制剂Dorsomorphin干扰AMP活化蛋白激酶/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AMPK-mTOR)通路,确认AMPK-mTOR是否参与VAMP8引起的细胞损伤。最后,利用高脂饮食构建AS小鼠模型,LV-sh-VAMP8慢病毒载体注射进AS小鼠体内,检测VAMP8的表达水平和小鼠主动脉组织的损伤情况来评估敲低VAMP8对AS小鼠的影响。结果:当ox-LDL浓度大于150μg/ml时,HUVECs的细胞活力呈剂量依赖性降低,VAMP8的表达水平呈剂量依赖性升高。敲低VAMP8通过激活HUVECs自噬的发生促进了细胞增殖,抑制了细胞凋亡和ox-LDL诱导的HUVECs的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结论:敲低VAMP8能够通过AMPK-mTOR信号途径激活自噬,缓解HUVECs凋亡,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

    2025年07期 v.54;No.601 899-907+9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4K]
    [下载次数: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茶氨酸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PI3K/AKT信号通路的干预作用

    赵静;田俊斌;马磊;罗斌;

    目的:探讨茶氨酸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CIRI)大鼠干预作用及其对PI3K/AKT信号通路的调控机制。方法:采用Longa线栓法建立大鼠CIRI模型,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茶氨酸(1 mg/kg)组,每组20只。再灌注24 h后采用Longa评分评价大鼠神经功能、TTC法测量脑梗死体积。采用HE染色观察海马组织形态变化。采用TUNEL染色观察海马组织细胞凋亡特点。采用试剂盒检测氧化应激指标(MDA、SOD、GSH及GSH-px)和炎症因子指标(IL-1α、IL-1β、IL-6和TNF-α)变化特点。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海马组织中PI3K、p-PI3K、AKT、p-AKT、Bcl-2、Bcl-xl、Bax、Bid和Bad蛋白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Longa评分和脑梗死体积最高,茶氨酸组均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HE染色显示,假手术组海马组织中CA1区锥体细胞轮廓线条明了,模型组海马锥体细胞萎缩,与模型组比较,茶氨酸组损伤程度明显减轻。TUNEL染色显示,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阳性细胞数量明显增加,与模型组比较,茶氨酸组细胞损伤减少。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MDA、IL-1α、IL-1β、IL-6和TNF-α升高(均P<0.05),而SOD、GSH及GSH-px降低(均P<0.05),与模型组比较,茶氨酸组MDA、IL-1α、IL-1β、IL-6和TNF-α降低(均P<0.05),SOD、GSH及GSH-px升高(均P<0.05)。蛋白表达结果,在假手术组,模型组和茶氨酸组PI3K和AKT中没有明显差异,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p-PI3K、p-AKT、Bcl-2和Bcl-xl蛋白表达水平降低(均P<0.05),而Bax、Bid和Bad升高(均P<0.05);与模型组比较,茶氨酸组p-PI3K、p-AKT、Bcl-2、Bcl-xl蛋白表达水平升高(均P<0.05),Bax、Bid和Bad降低(均P<0.05)。结论:茶氨酸能够改善CIRI大鼠神经细胞凋亡,减轻炎症反应,提高抗氧化应激能力,其机制可能与PI3K/AKT信号通路有关。

    2025年07期 v.54;No.601 908-9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K]
    [下载次数: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沉默长链非编码RNA染色体X失活特异转录物通过转换生长因子β1/Smad家族成员3通路对扩张型心肌病大鼠心肌纤维化的影响

    刘佳;刘丽蒙;赵丽;郝恒瑞;纪美霞;

    目的:探讨沉默长链非编码RNA染色体X失活特异转录物(lncRNA XIST)通过转换生长因子β1(TGF-β1)/Smad家族成员3(Smad2)通路对扩张型心肌病(DCM)大鼠心肌纤维化的影响。方法:选择SD大鼠64只,分为对照组、模型组、sh-NC组、sh-XIST组,每组各16只,除对照组外,其余组建立DCM大鼠模型,sh-NC组、sh-XIST组分别经尾静脉注射空载体、lncRNA XIST小干扰RNA(siRNA)载体溶液,对照组、模型组以等量0.9%氯化钠溶液尾静脉注射,每周1次,连续4周,末次干预后48 h,以超声仪器测各组大鼠心功能,以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心脏组织结构变化,TUNEL法检测心肌细胞凋亡,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对心肌组织中TGF-β1、Smad2蛋白表达进行测定。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sh-NC组心功能恶化,sh-XIST组心功能改善(均P<0.05)。模型组、sh-NC组大鼠心肌细胞排列不规则,间质增宽,并有坏死、肥大出现,且有纤维组织增生、胶原沉积情况,sh-XIST组大鼠心肌细胞排列较规则,未见明显坏死情况,胶原沉积、纤维化有改善。心肌组织中lncRNA XIST mRNA水平从高到低依次为模型组、sh-NC组、sh-XIST组、对照组(均P<0.05),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sh-NC组心肌组织中TGF-β1、Smad2、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Ⅰ型胶原蛋白(CoI-Ⅰ)蛋白水平升高,sh-XIST组低于模型组,但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沉默lncRNA XIST可减轻DCM大鼠心肌细胞凋亡,改善心肌纤维化状态,其作用机可能与TGF-β1/Smad2通路有关。

    2025年07期 v.54;No.601 914-9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1K]
    [下载次数: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临床研究

  • 健康生活方式与心血管代谢性疾病关联研究

    姜红;苏梓涵;何丹丹;雷浩苑;韩建峰;

    目的:探索包含六种低风险生活方式因素构成的整体健康生活方式与心血管代谢性疾病间的关联。方法:以3971例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医务人员为研究对象,采用线上调查方式收集受调查者人口学、生活方式、家族史和疾病史等信息,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用于探索健康生活方式(不吸烟、不过量饮酒、健康饮食、适度锻炼、正常体重和健康体脂)与心血管代谢性疾病间关联的比值比(OR)和95%置信区间(CI)。结果:与拥有≤1种健康生活方式的人群相比,采用2~3种和≥4种健康生活方式群体的心血管疾病风险对应的OR值分别为0.66[95%CI:(0.47,0.92)]和0.42[95%CI:(0.29,0.61)],每增加一个健康生活方式,心血管代谢性疾病风险降低约22%[95%CI:(15%,29%)]。敏感性分析结果提示,体重指数(BMI)和膳食是影响健康生活方式与心血管代谢性疾病风险间关联的主要因素。结论:保持健康体重、吃足量的新鲜水果和蔬菜,有助于心血管代谢性疾病的预防,遵循包括多种行为组合在内的整体健康生活方式可能较单个组成部分为心血管代谢性疾病提供更强的保护作用。

    2025年07期 v.54;No.601 919-9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下载次数: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IgA肾病患者尿可溶性CD163水平与治疗反应相关性分析

    林远杰;吴淑芳;徐海山;

    目的:探究尿可溶性CD163(u-sCD163)水平对IgA肾病治疗反应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IgA肾病患者120例,按照不同的治疗方法将患者分成常规治疗组、糖皮质激素治疗组、免疫抑制剂组三组,每组40例。收集患者年龄、性别、24 h尿蛋白、血肌酐和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测定u-sCD163水平。根据每组治疗结果,将患者分为治疗有效和治疗无效组。通过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u-sCD163是否为治疗结局的危险因素,并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u-sCD163对治疗反应的预测价值。结果:常规治疗组、糖皮质激素治疗和免疫抑制剂治疗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60.0%、72.5%和67.5%。三组患者治疗有效患者共80例,治疗无效共40例。治疗有效组和治疗无效组患者年龄、性别、身体重量指数(BMI)和肌酐等方面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治疗有效组24 h尿蛋白和u-sCD163水平分别为(0.51±0.20)g和(3.91±1.81) ng/mg,显著低于治疗无效组24 h尿蛋白和u-sCD163水平(0.84±0.49)g和(7.50±1.73)ng/mg(均P<0.05);治疗有效组eGFR水平为(91.33±21.48)ml/(min·1.73 m~2),显著高于治疗无效组eGFR水平(82.73±20.44)ml/(min·1.73 m~2)(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24 h尿蛋白和u-sCD163水平是治疗有效性的影响因素(均P<0.05),治疗有效率将随24 h尿蛋白和u-sCD163水平的降低而升高;eGFR也是治疗有效性的影响因素(P=0.041),治疗有效率随eGFR水平增加而增加。ROC分析显示,24 h尿蛋白联合eGFR为临床指标预测的曲线下面积为0.750,u-sCD163单独预测的曲线下面积为0.918,将24 h尿蛋白、eGFR联合u-sCD163的曲线下面积为0.934。结论:u-sCD163随治疗效果显现,水平显著降低。u-sCD163和24 h尿蛋白、eGFR联合显著提高了预测效能,可作为IgA肾病治疗的有效性预测标志物。

    2025年07期 v.54;No.601 925-928+9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K]
    [下载次数: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肺部感染病原和耐药性分布特征及多重耐药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陈汎;方跃华;林青;朱雯雯;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AECOPD)肺部感染患者病原菌分布和耐药性分布特征,以及多重耐药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AECOPD肺部感染患者184例,分析痰培养病原菌及抗菌药物耐药情况,同时观察多重耐药发生,以及发生和未发生多重耐药患者临床资料差异。结果:痰培养病原菌254株,其中革兰阴性菌143株,占56.30%,革兰阳性菌85株,占33.46%,真菌26株,占10.24%。主要革兰阴性菌中,未见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多黏菌素E耐药以及肺炎克雷伯菌亚胺培南耐药。主要革兰阳性菌中,未见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表现出万古霉素及替考拉宁耐药。发生多重耐药患者44例,发生率为24.18%。发生多重耐药患者有糖尿病、糖皮质激素使用时间>7 d、抗生素使用天数>7 d、有低蛋白血症比例分别为47.73%、54.55%、61.36%和54.55%,高于未发生多重耐药患者(均P<0.05)。Logistic分析提示糖尿病、糖皮质激素使用时间、抗生素使用天数和低蛋白血症为多重耐药的相关因素(均P<0.05)。结论:革兰阴性菌是AECOPD肺部感染的主要病原菌,各病原菌耐药性差异较大;多重耐药的发生受糖尿病、糖皮质激素使用时间、抗生素使用天数和低蛋白血症的影响。

    2025年07期 v.54;No.601 929-9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下载次数: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磁共振灌注加权成像联合ABCD2评分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脑梗死的价值

    张晨;王晓嘉;

    目的:探讨磁共振灌注加权成像(MR-PWI)联合ABCD2评分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脑梗死的价值。方法:选取短暂性脑缺血患者127例,根据患者是否发生继发性脑梗死分为梗死组(n=49)和TIA组(n=78),根据ABCD2评分分为低危组(n=51)、中危组(n=48)和高危组(n=28),根据MR-PWI检测结果分为阴性组(n=55)和阳性组(n=72)。对患者一般临床资料进行记录,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其危险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ABCD2评分联合MR-PWI对TIA后继发性脑梗死的预测价值。结果:高危组TIA患者在7 d和30 d内发生继发性脑梗死的概率最高,其次分别为中危组和低危组(均P>0.05)。MR-PWI阳性组TIA患者7 d内和30 d内进展为脑梗死概率明显高于MR-PWI阴性组(均P<0.05)。与TIA组相比,梗死组评分中高危、MR-PWI阳性、有高血脂症史患者占比和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较高(均P<0.05)。纤维蛋白原水平高、ABCD2评分为中高危、MR-PWI阳性是TIA进展为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均P<0.05)。MR-PWI、ABCD2评分、纤维蛋白原三者联合预测TIA后脑梗死灵敏度和特异度明显高于三者独立检查(均P<0.05)。结论:MR-PWI联合ABCD2评分对患者TIA后脑梗死预测价值较高,值得临床使用。

    2025年07期 v.54;No.601 934-9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急性大脑中动脉狭窄脑梗死磁共振检查T2-FLAIR高信号血管征对患者神经功能及预后的影响

    胡燕;苗燕;陈津津;叶民;刚书成;

    目的:探讨磁共振(MRI)-T2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LAIR)高信号血管征(HVS)与急性大脑中动脉狭窄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急性大脑中动脉狭窄脑梗死患者134例,均给予MRI-T2 FLAIR检查,分析HVS发生情况,比较发生和未发生HVS患者临床资料差异,以及发生HVS的不同特征患者间HVS评分差异,分析HVS特征预测急性大脑中动脉狭窄脑梗死患者预后的价值。结果:共有72例患者有HVS,HVS发生率为53.73%。HVS阳性患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脑梗死体积分别为9(4,12)分和17.22(13.50,21.40)cm~3,低于HVS阴性患者(均P<0.05);HVS阳性患者血管狭窄程度高于HVS阴性患者(P<0.05),其重度狭窄和完全闭塞比例达到90.28%;HVS阳性患者预后不良比例为30.56%,低于HVS阴性患者(均P<0.05)。HVS阳性患者中,NIHSS评分≥9分患者HVS评分为3.10(2,4)分,低于NIHSS评分<9分患者(P<0.05),预后不良患者HVS评分为2.20(1,3)分,低于预后良好患者(P<0.05)。HVS评分与NIHSS评分呈负相关(r=-0.661,P<0.05),与mRS评分呈正相关(r=0.541,P<0.05)。HVS特征预测急性大脑中动脉狭窄脑梗死患者预后良好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627(95%CI:0.531~0.724,P<0.05)。在HVS阳性患者中,HVS评分预测预后良好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47(95%CI:0.755~0.940,P<0.05)。结论:与HVS阴性患者比较,HVS阳性患者预后不良比例低,神经功能受损情况更轻,HVS评分在预后预测中的应用价值较好。

    2025年07期 v.54;No.601 939-9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K]
    [下载次数: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老年营养风险指数、尖瓣环收缩期位移与肺动脉收缩压比值在老年射血分数保留心力衰竭患者预后评估中的价值

    董平;衣欣;吴威;王晓宁;杜彦梅;丁存涛;

    目的:探究老年营养风险指数(GNRI)、三尖瓣环收缩期位移与肺动脉收缩压比值(TAPSE/PASP)在老年射血分数保留心力衰竭(HFpEF)患者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方法:选取186例老年HFpEF患者行回顾性分析,按患者随访1年预后状况,分为预后良好组(105例)、预后不良组(81例),包含49例心力衰竭再入院,17例心力衰竭死亡,15例非心源性死亡)。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老年HFpEF患者预后影响因素,并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基于GNRI、TAPSE/PASP的预测模型预测老年HFpEF患者预后不良的效能。结果: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缺血性心肌病、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Ⅲ-Ⅳ级)、GNRI、TAPSE/PASP均是老年HFpEF患者预后不良影响因素(均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GNRI、TAPSE/PASP预测老年HFpEF患者预后不良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05、0.779;敏感度分别为91.4%、88.9%;特异性分别为59.0%、53.3%。两项联合预测老年HFpEF患者预后不良的AUC为0.869,敏感度、特异性为75.3%、87.6%。结论:缺血性心肌病、NYHA心功能分级(Ⅲ-Ⅳ级)、GNRI、TAPSE/PASP均是老年HFpEF患者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GNRI、TAPSE/PASP预测老年HFpEF患者预后不良的价值较好,两项联合预测价值更高。

    2025年07期 v.54;No.601 944-948+9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老年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前后患者血流储备分数及血清微小RNA-30a-5p、C1q/肿瘤坏死因子相关蛋白12变化对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预测价值

    李志文;齐书英;孙景;许梦;李薇;马彦卓;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前后血流储备分数(FFR)及血清微小RNA-30a-5p(miR-30a-5p)、C1q/肿瘤坏死因子相关蛋白12(CTRP12)变化对术后支架内再狭窄(ISR)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收治并行PCI的112例老年急性STEMI患者,随访1年,根据老年急性STEMI患者PCI后是否发生ISR分为ISR组(n=23)和非ISR组(n=89),比较两组术前与出院前日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FFR、miR-30a-5p、白细胞介素8(IL-8)、CTRP12水平,采用Logistic多因素分析老年急性STEMI患者PCI发生ISR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出院前日FFR、miR-30a-5p、CTRP12对老年急性STEMI患者PCI发生ISR的预测价值。结果:ISR组术前体重指数(BMI)、合并高血脂、年龄、合并糖尿病、Lp-PLA2、IL-8水平高于非ISR组术前(均P<0.05)。出院前日两组的miR-30a-5p水平较术前均降低,且非ISR组更低,FFR、CTRP12水平较术前升高,且非ISR组更高(均P<0.05)。ISR组术前与出院前日的FFR、miR-30a-5p、CTRP12差值变化均大于非ISR组(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miR-30a-5p是老年急性STEMI患者PCI发生ISR的独立危险因素,FFR、CTRP12是其独立保护因素(均P<0.05)。FFR、CTRP12、miR-30a-5p的差值水平联合预测老年急性STEMI患者PCI发生ISR的曲线下面积(AUC)大于三者单独预测的AUC(均P<0.05)。结论:老年急性STEMI患者PCI治疗前后的FFR、miR-30a-5p、CTRP12变化对预后发生ISR具有预测价值,且联合预测价值更高。

    2025年07期 v.54;No.601 949-9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K]
    [下载次数: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血清可溶性髓系细胞触发受体1、磷脂酶A2及国家早期预警、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估Ⅱ评分对重症肺炎所致ARDS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

    刘文君;周大文;高艳;田小红;

    目的:探究血清可溶性髓系细胞触发受体-1(sTREM-1)、磷脂酶A2(PLA2)及国家早期预警(NEWS)、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估Ⅱ(APACHEⅡ)评分对重症肺炎所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 143例重症肺炎所致ARDS患者,依据治疗28 d后临床预后情况,将其分为死亡组(39例)及生存组(104例)。比较两组患者基线资料,sTREM-1、PLA2水平及NEWS、APACHEⅡ评分;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重症肺炎所致ARDS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并依据危险因素构建联合指数;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结果:研究共纳入143例重症肺炎所致ARDS患者,死亡患者39例(27.27%),存活患者104例(72.73%)。死亡组机械通气时间显著高于生存组(P<0.05),氧合指数显著低于生存组(P<0.05)。死亡组sTREM-1和PLA2水平显著高于生存组(均P<0.05)。死亡组NEWS及APACHEⅡ评分显著高于生存组(均P<0.05)。通气时间长、sTREM-1及PLA2浓度高、NEWS及APACHEⅡ评分高是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均P<0.05);氧合指数高的患者为死亡的保护因素(P<0.05)。机械通气时间、氧合指数、sTREM-1、PLA2、NEWS、APACHEⅡ及联合预测AUC为(0.735、0.933、0.901、0.919、0.919、0.787及0.986)。结论:sTREM-1、PLA2水平及NEWS、APACHEⅡ评分对重症肺炎所致ARDS患者预后评估具有较高的价值,其联合预测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2025年07期 v.54;No.601 954-9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下载次数: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超声心动图斑点追踪成像结合心脏标志物B型钠尿肽、心肌肌钙蛋白Ⅰ评估R-CHOP化疗对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左心功能的影响

    赵红;王宝震;刘真真;曹雯雯;郝晓一;

    目的:超声心动图斑点追踪成像(STE)结合心脏标志物B型钠尿肽(BNP)、心肌肌钙蛋白I(cTnI)评估R-CHOP化疗对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左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113例DLBCL患者,均给予R-CHOP化疗。分别于化疗前,化疗2、4及6周期后行STE,分析常规二维超声心动图参数及斑点追踪成像参数,同时检测BNP及cTnI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BNP、cTnI水平与左室整体面积应变(GAS)、整体纵向应变(GLS)、整体圆周应变(GCS)参数的相关性。结果:化疗前及化疗2、4、6周期后患者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内径(LVIDd)、左室后壁舒张末厚度(LVPWd)、室间隔舒张末期厚度(IVSd)、左室收缩末期容积(ESV)及左室舒张末期容积(EDV)非应变参数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化疗前及化疗2、4、6周期后患者整体径向应变(GRS)应变参数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GAS、GLS及GCS应变参数间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均P<0.05),且化疗6周期后患者GAS、GLS及GCS应变参数显著高于化疗前、化疗2及4周期后。化疗前及化疗2、4、6周期后患者BNP及cTnI水平间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均P<0.05),且化疗6周期后患者BNP及cTnI水平显著高于化疗前、化疗2及4周期后。化疗6周期后及化疗前BNP变化值与GCS变化值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r=0.254,P<0.05),cTnI变化值与GLS变化值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r=0.214,P<0.05)。结论:STE结合心脏标志物BNP、cTnI能够全面地评估R-CHOP化疗对DLBCL患者左心功能影响。

    2025年07期 v.54;No.601 959-9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下载次数: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胸部CT及血清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多配体蛋白聚糖4联合诊断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病情和预测预后的价值

    颜利珍;黄玉敏;索立俊;

    目的:探讨胸部CT影像学特征联合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多配体蛋白聚糖4(SDC4)在评估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SCAP)病情及预后中的价值。方法:选取100例重症CAP患者作为重症组,同期非重症CAP患者100例作为常规组,比较两组的胸部CT特征、NT-proBNP、SDC4水平,并按照28 d治疗结果将重症组分为存活组、死亡组进行分层比较,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各项指标与重症CAP患者预后的关系,并对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绘制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分析其预测价值。结果:重症组的磨玻璃改变、纹理改变、肺实变征、胸腔积液、双肺片状渗出、急性加重-特发性肺纤维化(AE-IPF)评分均显著高于常规组,两组之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重症组的血清NT-proBNP高于常规组,SDC4水平低于常规组,两组之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经过28 d治疗,重症CAP组中有28例患者死亡,死亡组的肺实变征、AE-IPF评分均显著高于存活组,两组之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死亡组的血清NT-proBNP高于存活组,SDC4水平低于存活组,两组之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肺实变、AE-IPF评分越高、NT-proBNP水平越高、SDC4水平越低、年龄越大、低血压、D-二聚体(D-D)越高、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评估Ⅱ评(APACHEⅡ)评分越高、ALB水平越低是重症CAP治疗结局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肺实变预测重症CAP不良治疗结局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值为0.707(0.626~0.788)、AE-IPF评分预测重症CAP不良治疗结局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值为0.808(0.740~0.877)、NT-proBNP预测重症CAP不良治疗结局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值为0.679(0.596~0.762)、SDC4预测重症CAP不良治疗结局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值为0.675(0.592~0.757)、四项指标联合应用预测重症CAP不良治疗结局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值为0.932(0.900~0.965)。结论:胸部CT及血清NT-proBNP、SDC4联合应用对于评估重症CAP患者病情,预测患者治疗不良结局具有重要价值。

    2025年07期 v.54;No.601 964-9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药物与临床

  • 尼可地尔联合负荷剂量替格瑞洛对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后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及心肌功能的影响

    周煜;吴倩盼;刘毅龙;

    目的:观察尼可地尔联合负荷剂量替格瑞洛对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后血管内皮功能及心肌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的9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分为常规组48例和尼可地尔组48例。常规组给予负荷剂量替格瑞洛治疗,尼可地尔组在负荷剂量替格瑞洛基础上联合尼可地尔治疗。检测两组心功能[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脏指数(CI)]、心肌指标[心肌肌钙蛋白I(cTnI)、肌红蛋白(Mb)、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血管内皮功能[一氧化氮(NO)、血管假性血友病因子(vWF)、内皮素-1(ET-1)]水平,统计两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常规组与尼可地尔组治疗前心功能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常规组与尼可地尔组治疗后LVEF、CI均较治疗前升高,尼可地尔组治疗后心功能高于常规组(均P<0.05)。常规组与尼可地尔组治疗前心肌指标、血管内皮功能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常规组与尼可地尔组治疗后NO均较治疗前升高,尼可地尔组治疗后NO高于常规组,cTnI、vWF、Mb、LDH、ET-1、CK-MB均较治疗前降低,尼可地尔组治疗后心肌指标低于常规组(均P<0.05)。尼可地尔组MACE发生率为6.25%与常规组的10.42%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于接受冠脉介入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给予尼可地尔联合负荷剂量替格瑞洛可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减轻心肌损伤,提高心功能。

    2025年07期 v.54;No.601 970-973+9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下载次数: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依洛尤单抗联合阿托伐他汀钙治疗冠心病疗效及对患者血管斑块性质和血清淀粉样蛋白A1、血清素水平的影响

    陈松;

    目的:探讨依洛尤单抗联合阿托伐他汀钙治疗冠心病(CHD)的疗效,并观察斑块性质和血清淀粉样蛋白A1(SAA1)、血清素(Ghrelin)水平变化。方法:选择160例CHD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60例,即对照组(阿托伐他汀钙治疗),观察组(依洛尤单抗联合阿托伐他汀钙治疗)。记录临床疗效,比较治疗前、后血脂指标、心功能指标、斑块性质以及血清SAA1、Ghrelin水平变化,记录治疗期间不良反应,随访9个月,记录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结果。结果:总有效率比较,观察组93.33%,对照组76.67%,对照组低于观察组(P<0.05)。观察组经治疗血脂、心功能改善,且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经治疗最小纤维帽厚度、最小管腔面积提升,斑块负荷显著减轻,优于对照组(均P<0.05)。经治疗,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血清SAA1水平下降,Ghrelin水平升高(均P<0.05)。对照组肠胃反应、呼吸不畅各2例,心律失常3例,不良反应发生率11.67%(7/60),观察组肠胃反应、呼吸不畅各1例,心律失常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6.67%(4/60),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结论:依洛尤单抗联合阿托伐他汀钙对治疗冠心病效果显著,在改善斑块性质方面发挥很大作用,且可以降低SAA1水平以及提高Ghrelin水平。

    2025年07期 v.54;No.601 974-9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下载次数: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临床检验

  • 血清可溶性CD40配体、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相关丝氨酸蛋白酶3联合检测在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断中的价值

    张佳乐;李传坤;

    目的:探讨血清可溶性CD40配体(sCD40L)、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相关丝氨酸蛋白酶3(MASP-3)在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82例老年AIS患者为AIS组,根据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将其分为轻度组27例、中度组30例、重度组25例。选择老年体检健康志愿者82例为对照组,两组均于2022年1月至2024年3月收治。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中sCD40L、MASP-3水平;Spearman相关性分析AIS患者血清中sCD40L、MASP-3水平与NIHSS评分的关系;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诊断价值。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因素。结果:AIS组较对照组的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显著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显著降低(均P<0.05)。与对照组比较,AIS患者血清中sCD40L水平显著升高,MASP-3水平显著降低(均P<0.05)。血清sCD40L水平在AIS患者中与NIHSS评分呈正相关(r=0.691,P<0.05),MASP-3水平则与之呈负相关(r=-0.409,P<0.05)。与轻度组比较,中度组和重度组AIS患者血清中sCD40L水平、NIHSS评分显著升高,MASP-3水平显著降低(均P<0.05);与中度组比较,重度组sCD40L水平、NIHSS评分显著升高,MASP-3水平显著降低(均P<0.05);sCD40L、MASP-3联合诊断老年AIS的AUC高于sCD40L、MASP-3单独诊断的AUC值(Z=17.851,P<0.001;Z=8.933,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发现sCD40L(OR=2.364)、MASP-3(OR=0.639)、NIHSS评分(OR=4.258)水平是老年AIS发生的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老年AIS患者血清sCD40L高表达、MASP-3低表达,二者联合对老年AIS有较高诊断价值。

    2025年07期 v.54;No.601 978-9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下载次数: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血清单核细胞趋化蛋白-4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趋化因子配体9水平与重症支原体肺炎患者心肌损害相关性研究

    陈春玲;范秀;林一材;薛逸尘;张卫珍;

    目的:探讨血清单核细胞趋化蛋白-4(MCP-4)、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FABP3)、趋化因子配体9(CXCL9)水平与重症支原体肺炎(SMPP)心肌损害的相关性。方法:选取重症支原体肺炎合并心肌损害患者158例为SMPP组,按照是否发生心肌损害分为心肌损害组(n=42)和非心肌损害组(n=116),另选102例同期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血清MCP-4、FABP3、CXCL9水平,记录患者临床一般资料,多因素Logistic分析重症支原体患者合并肺炎心肌损害的危险因素。结果:对照组比较,SMPP组患者的血清MCP-4、FABP3、CXCL9水平明显升高(均P<0.05),与非心肌损害组比较,心肌损害组患者血清MCP-4、FABP3、CXCL9水平明显升高(均P<0.05)。两组年龄、性别、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糖尿病、吸烟史、黄疸、低氧血症情况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与非心肌损害组比较,心肌损害组患者高血压、冠心病、贫血患者占比、血清MCP-4、FABP3、CXCL9水平明显升高(均P<0.05)。合并高血压、冠心病、贫血、高血清MCP-4、FABP3、CXCL9水平是重症支原体患者并发心肌损害的危险因素。患者血清MCP-4、FABP3、CXCL9水平与重症支原体患者并发心肌损害发生率呈正相关(均P<0.05)。结论:血清MCP-4、FABP3、CXCL9水平与重症支原体肺炎患者合并心肌损害呈正相关,且合并高血压、冠心病、贫血、高血清MCP-4、FABP3、CXCL9水平是重症支原体患者并发心肌损害的危险因素,三者可作为临床重症支原体患者并发心肌损害的生物学指标使用,对患者病情评估及治疗方案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2025年07期 v.54;No.601 983-9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临床病理

  • 血清长链非编码RNA SChLAP1、双皮质素样激酶、纤维蛋白样因子1水平与非小细胞肺癌化疗预后的关系

    王秀容;张华明;

    目的:探究血清长链非编码RNA SChLAP1(LncSChLAP1)、双皮质素样激酶1(DCLK1)、纤维蛋白样因子1(FGL1)水平与非小细胞肺癌(NSCLC)化疗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186例NSCLC化疗患者资料行回顾性研究。根据3年生存状况分为生存组(n=138)与死亡组(n=48),比较两组血清LncSChLAP1、DCLK1、FGL1水平的差异,通过ROC曲线分析血清LncSChLAP1、DCLK1、FGL1水平预测NSCLC化疗预后的价值效能,并通过Kaplan-Meier法分析不同血清LncSChLAP1、DCLK1、FGL1水平表达NSCLC化疗患者生存状况。结果:相较于生存组,死亡组血清LncSChLAP1、DCLK1、FGL1水平更高(均P<0.05)。COX回归分析显示,血清LncSChLAP1、DCLK1、FGL1水平均为NSCLC化疗预后的影响因素(均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LncSChLAP1、DCLK1、FGL1预测NSCLC化疗预后的AUC分别为0.747、0.796、0.738,敏感度分别为45.8%、72.9%、50.0%,特异性分别为98.6%、79.7%、100.0%。联合数据预测NSCLC化疗预后的AUC为0.843,敏感度、特异性为83.3%、84.1%。根据LncSChLAP1、DCLK1、FGL1最佳临界值分为LncSChLAP1低表达(<67.300)、LncSChLAP1高表达(≥67.300)、DCLK1低表达(<211.195 pg/ml)、DCLK1高表达(≥211.195 pg/ml)、FGL1低表达(<3.455μg/L)、FGL1高表达(≥3.455μg/L)。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LncSChLAP1低表达、DCLK1低表达、FGL1低表达总生存情况优于LncSChLAP1高表达、DCLK1高表达、FGL1高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6.253、54.768、218.342,均P<0.05)。结论:血清LncSChLAP1、DCLK1、FGL1水平均为NSCLC化疗预后的影响因素,三者预测NSCLC化疗预后均具有一定价值,且三者联合预测价值更高。

    2025年07期 v.54;No.601 988-992+9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K]
    [下载次数: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胃癌组织TANK结合激酶1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的关系分析

    魏亚宁;甄鹤;刘德华;李文文;

    目的:探究胃癌组织TANK结合激酶1(TBK1)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的关系。方法:分析103例胃癌患者入院时癌组织及癌旁组织TANK结合激酶1(TBK1)表达水平。根据TBK1表达水平不同分为高表达组及低表达组,比较不同TBK1表达水平的胃癌患者入院时临床病理特征(肿瘤大小、肿瘤浸润深度、TNM分期、淋巴结转移、脉管侵犯、分化程度),经ROC曲线评估胃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对其癌组织TBK1表达的效能。结果:入院时,TBK1在胃癌患者癌组织表达水平显著高于癌旁组织的表达水平(0.49±0.08,P<0.05)。高表达组肿瘤≥5 cm占比(53.45%)、肿瘤浸润深度T_3级占比(60.34%)、TNM分期Ⅲ期占比(58.62%)、淋巴结转移占比(62.07%)均显著高于低表达组的26.67%、35.56%、31.11%、42.22%(均P<0.05)。ROC曲线结果显示,胃癌患者癌组织临床病理特征对TBK1表达的评估效能的AUC值分别为0.634、0.624、0.638、0.599。结论:胃癌患者癌组织临床病理特征对TBK1表达具有一定的评估效能,且临床病理特征明显的胃癌患者通常TBK1表达水平较高。

    2025年07期 v.54;No.601 993-9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综述

  • βⅡ血影蛋白在心血管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黄燕云;任策;时岩;张广平;谢华宁;

    βⅡ血影蛋白(Spectrin-βⅡ)是一种广泛表达的蛋白质,具有多种功能。其突变和功能障碍会影响器官的正常生长和发育。它已成为维持正常心脏膜兴奋性、机械功能和正常胚胎发生的关键蛋白。在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的重要性逐渐被重视。本综述重点论述了Spectrin-βⅡ的分子结构及功能障碍在心血管疾病中的潜在影响,以及未来治疗靶点研究的突出问题。

    2025年07期 v.54;No.601 997-10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炎症在冠心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抗炎治疗研究进展

    李震;晋群;

    本文综述炎症在冠心病(CHD)发生发展中的地位及抗炎治疗方案的进展。炎症作为机体对损伤因子的防御反应,在CHD中占据核心地位,推动动脉粥样硬化进程,导致斑块不稳定并触发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而传统抗炎药物如阿司匹林和他汀类药物在CHD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存在副作用和个体差异。近年来,新型抗炎策略如生物制剂、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和细胞治疗等展现出巨大潜力,为CHD治疗提供新的选择。此外,非药物治疗手段如生活方式干预、物理治疗与心理干预等也成为抗炎治疗方案中的重要补充。尽管抗炎治疗取得显著进展,但仍面临多重挑战,如药物副作用、个体差异和治疗成本等问题。未来研究应致力于挖掘更多与CHD炎症过程紧密相关的新型生物标志物,开发更安全、有效的新一代抗炎药物,并探索联合治疗方案,以提供更精准、安全有效的治疗,改善患者预后和生活质量。

    2025年07期 v.54;No.601 1001-1004+10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下载次数: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自身免疫性脑炎相关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的发病机制及诊治研究进展

    陆晓双;梁燕;高霞;

    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是自身免疫性脑炎(AE)的常见表现之一,可导致呼吸、心血管、消化、泌尿多个系统紊乱,对AE患者生活质量有较大影响。AE相关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的临床表现、发病机制较为复杂,自身免疫在其中起到关键作用,主流学说包括断连机制学说、兴奋/抑制比模型学说、轴索损伤学说、神经内分泌学说。该病目前缺乏公认的诊断标准,评估工具和测评指标包括汗液分泌功能检查、直立倾斜试验、Ewing试验、心率变异性。AE相关自主神经功能障碍以免疫治疗为基础,并辅以β-受体阻滞剂、吗啡、迷走神经电刺激、中医治疗等。对AE相关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的发病机制及诊治新进展进行综述。

    2025年07期 v.54;No.601 1005-10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K]
    [下载次数: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