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医学杂志

基础研究

  • 吴茱萸碱调节音猬因子/家族锌指蛋白1通路对免疫球蛋白A肾病大鼠肾损伤的影响

    任永昊;王一川;

    目的:探讨吴茱萸碱(Evo)调节音猬因子(Shh)/Gli家族锌指蛋白1(Gli1)通路对免疫球蛋白A肾病(IgAN)大鼠肾损伤的影响。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NC组、IgAN组、L-Evo组(20 mg/kg Evo)、H-Evo组(40 mg/kg Evo)、H-Evo+PUR组(40 mg/kg Evo+5 mg/kg Shh激活剂Purmorphamine)。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各组尿液中24 h尿蛋白、尿红细胞及血清中血肌酐、血尿素氮、白蛋白水平。ELISA测定各组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水平,HE染色观察各组肾组织的病理学形态,免疫荧光染色观察各组肾组织中IgA、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检测各组肾组织中Shh、Gli1及细胞外基质沉积相关蛋白表达。结果:与NC组比较,IgAN组尿液中24 h尿蛋白、尿红细胞及血清中血肌酐、血尿素氮、TNF-α、IL-1β水平上升,肾组织病理损伤严重,且肾组织中IgA、α-SMA、Shh、Gli1、纤连蛋白(Fibronectin)、胶原蛋白(Collagen)、层粘连蛋白(Laminin)水平上升,而血清中白蛋白水平下降(均P<0.05);与IgAN组比较,L-Evo组、H-Evo组尿液中24 h尿蛋白、尿红细胞及血清中血肌酐、血尿素氮、TNF-α、IL-1β水平下降,肾组织病理损伤减轻,且肾组织中IgA、α-SMA、Shh、Gli1、Fibronectin、Collagen、Laminin水平下降,而血清中白蛋白水平上升(均P<0.05);与H-Evo组比较,H-Evo+PUR组尿液中24 h尿蛋白、尿红细胞及血清中血肌酐、血尿素氮、TNF-α、IL-1β水平上升,肾组织病理损伤严重,且肾组织中IgA、α-SMA、Shh、Gli1、Fibronectin、Collagen、Laminin水平上升,而血清中白蛋白水平下降(均P<0.05)。结论:Evo可能通过抑制Shh/Gli1通路,抑制炎症反应,减少IgA、α-SMA的表达及细胞外基质的沉积,阻碍肾纤维化过程,改善肾组织的病理损伤。

    2025年10期 v.54;No.604 1299-13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6K]
    [下载次数: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高盐饮食对大鼠心脏功能及其神经调控的影响及机制实验研究

    房冰莹;张鑫强;梁静;杜婷;张琪;王海芳;刘晓华;

    目的:研究高盐饮食对大鼠动脉血压、左心室功能、心迷走神经反射以及心肌损伤和炎症因子表达的影响,以阐明高盐饮食对心脏生理功能的综合影响及其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高盐组,对照组大鼠喂食正常饲料,高盐组大鼠喂食高盐饲料,均持续8周。分别于实验第0、1、3、5、7周利用尾动脉无创血压测量技术监测大鼠动脉血压,第8周动物麻醉后,经右颈总动脉左心室插管检测左心室血流动力学,心外膜表面滴注辣椒素观察心迷走神经反射对血压和左心室内压的影响,肢体导联记录心电图,ELISA法检测血清肌红蛋白(MYO)、超敏心肌肌钙蛋白(hs-cTn)含量,qRT-PCR法检测心脏心房钠尿肽(ANP)、肌球蛋白重链6(MYH6)、肌球蛋白重链7(MYH7)以及炎症因子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高盐组大鼠高盐饮食1周后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AP)均开始持续升高(均P<0.05),8周后左心室舒张末期压力(LVEDP)明显升高,左心室内压最大上升速率(dP/dt_(max))和最大下降速率(-dP/dt_(max))绝对值降低(均P<0.01);高盐组大鼠心外膜表面滴注辣椒素后SBP、MAP、LVDEP和左心室收缩压(LVSP)的变化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同时,高盐组大鼠心脏出现ST段抬高、宽大畸形的QRS波以及房性早搏伴房室传导阻滞等心电异常的变化;且高盐组大鼠血清MYO、hs-cTn浓度显著升高(P<0.05),心脏ANP、MYH7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和环氧合酶2(COX2)的mRNA表达上升,而MYH6的mRNA表达下降(均P<0.05)。结论:高盐摄入导致大鼠心肌收缩和舒张功能障碍,同时心迷走神经传出敏感性下降,其机制可能与心肌炎症损伤有关。

    2025年10期 v.54;No.604 1305-13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7K]
    [下载次数: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山奈酚调节Hippo信号通路对脊髓星形胶质细胞氧化损伤的影响

    张君;崔益华;黄成;卢弘栩;冯小燕;

    目的:探讨山奈酚调节Hippo信号通路对脊髓星形胶质细胞氧化损伤的影响。方法:将大鼠脊髓星形胶质细胞分为:对照组、氧化损伤组、L-山奈酚组、H-山奈酚组、H-山奈酚+抑制剂组,除对照组外,其余组均采用200μmol/L过氧化氢(H_2O_2)培养24 h以诱导氧化损伤,MTT法检测细胞活力;TUNEL染色检测凋亡;试剂盒检测脂质氧化(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水平;活性氧荧光探针测定活性氧水平;Western blot检测脊髓星形胶质细胞中Yes相关蛋白1(YAP)蛋白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氧化损伤组细胞活力降低,TUNEL阳性细胞率升高,GSH-Px、SOD的水平降低,MDA和活性氧水平提高,p-YAP蛋白表达降低(均P<0.05);与氧化损伤组比较,L-山奈酚组、H-山奈酚组细胞活力提高,TUNEL阳性细胞率降低,GSH-Px、SOD的水平提高,MDA和活性氧水平降低,p-YAP蛋白表达提高(均P<0.05),H-山奈酚组脊髓星形胶质细胞指标变化大于L-山奈酚组(P<0.05);YAP抑制剂抑制脊髓星形胶质细胞中p-YAP蛋白表达,脊髓星形胶质细胞的氧化损伤加重(P<0.05)。结论:山奈酚调节Hippo信号通路减轻脊髓星形胶质细胞氧化损伤。

    2025年10期 v.54;No.604 1311-1315+13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5K]
    [下载次数: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大黄酸调控炎症小体活化抑制急性脑出血大鼠小胶质细胞焦亡的机制研究

    陈臣;李倩;刘涛;阿达来提·艾麦提;

    目的:探讨大黄酸对急性脑出血大鼠小胶质细胞焦亡的抑制作用及机制。方法:采用国际公认的注射Ⅶ型胶原酶来诱导脑出血(ICH)大鼠模型;依据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3(NLRP3)基因序列,构建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3(NLRP3)沉默腺病毒,建立沉默NLRP3的ICH大鼠模型;尾静脉注射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1抑制剂(VX-765),建立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Caspase-1)抑制的ICH大鼠模型。将5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n=5)、脑出血组(ICH组,n=5)、假手术+大黄酸治疗组(Sham+Rhein组,n=5)、脑出血+大黄酸治疗组(ICH+Rhein组,n=5)、假手术+大黄酸+NLRP3沉默组(Sham+Rhein+shNLRP3组,n=5)、脑出血+大黄酸+NLRP3沉默组(ICH+Rhein+shNLRP3组,n=5)、假手术+大黄酸+腺病毒阴性对照组(Sham+Rhein+Ad-NC组,n=5)、脑出血+大黄酸+腺病毒阴性对照组(ICH+Rhein+Ad-NC组,n=5)、脑出血+Caspase-1抑制剂组(ICH+Caspase-1 inhibitor组,n=5)、脑出血+大黄酸+Caspase-1抑制剂组(ICH+Rhein+Caspase-1 inhibitor组,n=5);大黄酸治疗第7天后,ELISA检测白细胞介素-1β、-18、-6(IL-1β、IL-18、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诱导性一氧化氮合酶(iNOS)水平,HE检测脑组织炎症水平,Western blot及RT-qPCR检测NLRP3、抗体分泌细胞(ASC)、Caspase-1、消皮素D(GSDMD)表达。结果:(1)中剂量(Adv-M:5×10~9 pfu/只)及高剂量(Adv-H:1×10~(10) pfu/只)的腺病毒能明显降低NLRP3的表达,二者之间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2)中剂量(MDR,1.73 mg/kg)为大黄酸治疗的最佳剂量;(3)与Sham组比较,ICH组中炎症因子(IL-1β、IL-18、TNF-α、IL-6、iNOS)及炎症水平显著升高(均P<0.05);与ICH组比较,ICH+Rhein组大鼠的炎症水平显著降低(P<0.05);与ICH+Rhein组比较,ICH+Rhein+shNLRP3组和ICH+Rhein+Caspase-1 inhibitor组明显使得炎症因子的水平更低(均P<0.05);(4)与Sham组比较,ICH组中NLRP3、ASC、Caspase-1、GSDMD的水平显著升高(均P<0.05);与ICH组比较,ICH+Rhein组大鼠脑组织中NLRP3、ASC、Caspase-1、GSDMD的水平有所降低(均P<0.05),ICH+Rhein+shNLRP3组以及ICH+Rhein+Caspase-1 inhibitor组均显著降低了中NLRP3、ASC、Caspase-1、GSDMD的水平(均P<0.05)。结论:大黄酸可通过调控NLRP3炎症小体活化,抑制ICH后小胶质细胞焦亡,从而减少炎症因子的释放,减轻脑组织炎症水平,从而发挥抑制炎症反应、减轻脑组织继发性损伤的作用。

    2025年10期 v.54;No.604 1316-13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24K]
    [下载次数: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秋水仙碱对动脉粥样硬化小鼠主动脉斑块的干预作用及对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3/含CARD结构域的凋亡相关颗粒样蛋白/含半胱氨酸的天冬氨酸蛋白酶1信号通路、炎症反应的影响

    谢佳佳;廖文君;吴碧君;赵振华;

    目的:探讨秋水仙碱对动脉粥样硬化(AS)小鼠主动脉斑块的干预作用,并分析其对炎症反应、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3(NLRP3)/含CARD结构域的凋亡相关颗粒样蛋白(ASC)/含半胱氨酸的天冬氨酸蛋白酶1(Caspase-1)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12只正常小鼠作为空白对照组,48只同品系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秋水仙碱-L组、秋水仙碱-M组、秋水仙碱-H组,每组各12只。比较各组主动脉斑块病理改变、主动脉斑块病变程度、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活动度评分(NAS)、附睾脂肪横截面面积及血脂、血糖、动脉粥样硬化指数(AI)、炎症指标、氧化应激指标、NLRP3/ASC/Caspase-1信号通路(NLRP3 mRNA、ASC mRNA、Caspase-1 mRNA及蛋白)水平。结果:与模型组比较,秋水仙碱-L组、秋水仙碱-M组、秋水仙碱-H组主动脉油红面积、主动脉窦病变面积、主动脉斑块面积占比、主动脉红染脂质面积占比、肝脏NAS评分及附睾脂肪横截面面积降低,且呈剂量依赖性(均P<0.05);与模型组比较,秋水仙碱-L组、秋水仙碱-M组、秋水仙碱-H组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空腹血糖(FPG)、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丙二醛(MDA)、氧化修饰低密度脂蛋白(ox-LDL)水平及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AI降低,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水平升高,且呈剂量依赖性(均P<0.05);与模型组比较,秋水仙碱-L组、秋水仙碱-M组、秋水仙碱-H组NLRP3 mRNA、ASC mRNA、Caspase-1 mRNA及蛋白水平降低,且呈剂量依赖性(均P<0.05)。结论:秋水仙碱对AS小鼠主动脉斑块具有良好的干预作用,可改善AS病变程度,降低血脂、血糖水平,减轻血管炎症反应,缓解氧化应激反应,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NLRP3/ASC/Caspase-1信号通路活化有关。

    2025年10期 v.54;No.604 1324-13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8K]
    [下载次数: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Janus激酶2-信号转导器和转录激活因子3-孤独核受体通路探讨人参皂苷Rg1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模型肺功能的影响

    杨媛;朱佳;

    目的:基于JAK2-STAT3-RORγt通路探究人参皂苷Rg1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模型肺功能的影响。方法:将50只4~5周龄的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人参皂苷Rg1低剂量组(5 mg/kg)、人参皂苷Rg1高剂量组(20 mg/kg)和人参皂苷Rg1高剂量+CA1组(20 mg/kg+4 mg/kg),每组10只。通过烟熏法构建COPD大鼠模型。肺功能检测仪检测用力肺活量(FVC)、第0.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0.1)和呼气峰流速(PEF),血气分析仪检测动脉氧分压(PaO_2)、血氧饱和度(SaO_2)和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_2),酶联免疫吸附(ELISA)检测肺泡灌洗液中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IL-17、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HE染色观察肺组织形态变化,Western blot法检测肺组织中Janus激酶2(JAK2)、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3(STAT3)、磷酸化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3(p-STAT3)和孤独核受体(RORγt)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中大鼠肺组织损伤程度加重,FVC、FVC0.1、PEF、PaO_2和SaO_2水平降低(均P<0.05),PaCO_2、IL-6、IL-17、TNF-α、JAK2、STAT3、p-STAT3和RORγt的蛋白表达水平升高(均P<0.05)。与模型组比较,人参皂苷Rg1高剂量组大鼠肺组织损伤程度减轻,FVC、FVC0.1、PEF、PaO_2和SaO_2水平升高(均P<0.05),PaCO_2、IL-6、IL-17、TNF-α水平、JAK2、STAT3、p-STAT3和RORγt的蛋白表达水平降低(均P<0.05)。与人参皂苷Rg1低剂量组比较,人参皂苷Rg1高剂量组大鼠肺组织损伤程度减轻,FVC、FVC0.1、PEF、PaO_2和SaO_2水平升高(均P<0.05),PaCO_2、IL-6、IL-17、TNF-α水平、JAK2、STAT3、p-STAT3和RORγt的蛋白表达水平降低(均P<0.05)。与人参皂苷Rg1高剂量组比较,人参皂苷Rg1高剂量+CA1组大鼠肺组织损伤程度加重,FVC、FVC0.1、PEF、PaO_2和SaO_2水平降低(均P<0.05),PaCO_2、IL-6、IL-17、TNF-α水平、JAK2、STAT3、p-STAT3和RORγt的蛋白表达水平升高(均P<0.05)。结论:人参皂苷Rg1能降低炎症因子水平,改善COPD大鼠肺功能,其机制可能与抑制JAK2-STAT3-RORγt信号通路有关。

    2025年10期 v.54;No.604 1331-13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7K]
    [下载次数: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临床研究

  • 甘油三酯-葡萄糖指数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合并心律失常的预测价值

    祁珊珊;李博涵;童睿;肖懿慧;雷新军;陈方尧;余航;

    目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常伴随心律失常,甘油三酯-葡萄糖指数(TyG)作为代谢综合征的标志物,可能在预测AMI患者心律失常的发生中发挥作用。本研究旨在评估TyG指数与AMI患者心律失常的关系及其预测效能。方法:本研究纳入7324例AMI患者,按TyG指数分为高TyG组(≥8.95)和低TyG组(<8.95)。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TyG指数与心律失常的关系,使用ROC曲线分析其诊断效能。并进行亚组分析,进一步探讨TyG指数在不同临床特征下的预测能力。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TyG指数与心律失常的发生显著相关(OR=3.43,95%CI:2.87~4.11,P<0.001)。ROC曲线分析显示,TyG指数的AUC为0.726(95%CI:0.709~0.743),灵敏度为0.870,特异度为0.491。亚组分析结果表明,TyG指数在不同性别、年龄、糖尿病患者中均具有显著相关性,尤其在糖尿病患者中,其预测效能更强(OR=1.93,95%CI:1.35~2.75)。结论:TyG指数在AMI患者心律失常的预测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尤其在糖尿病患者中,TyG指数能更准确地识别高风险个体。

    2025年10期 v.54;No.604 1337-13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4K]
    [下载次数: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Glasgow预后评分、C反应蛋白/白蛋白与全球急性冠状动脉登记事件评分对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院内不良预后的预测价值

    马晓雨;潘思雨;李若水;纵静;钱文浩;

    目的:评估Glasgow预后评分(GPS)、C反应蛋白与白蛋白比值(CAR)、全球急性冠脉登记事件评分(GRACE)在预测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梗(NSTEMI)患者住院期间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方面的作用。方法:选取293例NSTEMI患者,依据治疗后是否发生MACE分为两组,其中MACE组56例,非MACE组237例。根据患者临床资料及检验数据,计算得出GPS、CAR及GRACE评分。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探究影响MACE发生的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对比GPS、CAR及GRACE评分对MACE发生的预测效能。应用二元Log-binomial回归模型进行不同GRACE评分、GPS、CAR与MACE的亚组分析。结果:共纳入293例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术(PCI)的NSTEMI患者。年龄、吸烟情况、GRACE评分、GPS及CAR是MACE发生的独立影响要素。ROC曲线分析表明,三者对MACE发生均具一定预测效能,GPS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721(95%CI:0.642~0.800)高于CAR[AUC=0.672(95%CI:0.586~0.757)],并与GRACE评分(AUC=0.729,95%CI:0.651~0.807)相近。三者联合AUC最大为0.818(95%CI:0.752~0.884),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7.90%、84.00%。根据3分位数法将GRACE评分、GPS、CAR均分为三组(Q1~Q3),Q1、Q2组、Q3组的MACE的发生率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Q2组、Q3组发生MACE的风险均高于Q1组(均P<0.001)。结论:GPS和CAR均是NSTEMI院内MACE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联合GEACE评分后,可提升其预测效能。

    2025年10期 v.54;No.604 1343-13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6K]
    [下载次数: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接受经皮冠脉介入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室速/室颤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

    童睿;钱华;李博涵;任阳荷;任姝凡;梁彤;余航;

    目的:探究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急性心梗(AMI)患者室性心动过速(VT)/心室颤动(VF)的发生率及影响因素。方法:纳入1253例接受PCI的AMI患者,分析VT/VF的发生率,比较VT/VF组与非VT/VF组间的临床特征差异,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VT/VF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VT/VF的发生率为10.06%,相较于非VT/VF组,VT/VF组心率偏高、白细胞计数偏高、收缩压偏低、尿素偏高、白蛋白偏低、谷丙转氨酶偏高、血钾偏低、血钙偏低、空腹血糖偏高、肌酸激酶同工酶偏高、肌酸激酶偏高、N末端前体脑利钠肽(NT-proBNP)偏高、左室射血分数(LVEF)偏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心率、血钾、LVEF是VT/VF发生的危险因素,调整年龄、性别、吸烟、糖尿病史、高血压病史后,心率(OR=0.987,95%CI:0.974~0.999)、血钾(OR=1.79,95%CI:1.147~2.792)、LVEF(OR=1.045,95%CI:1.016~1.074)仍然是危险因素。结论:在PCI治疗期间的AMI患者发生VT/VF风险的危险因素有心率、血钾及LVEF指标,并建议监测患者生命体征、积极纠正电解质紊乱及改善心功能等措施以减少该类心律失常。

    2025年10期 v.54;No.604 1349-13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7K]
    [下载次数: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心电图碎裂QRS波检出率及危险因素研究

    李彤;陆珍;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心电图碎裂QRS波(fQRS)检出率及危险因素。方法:将262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按照体表心电图结果是否存在fQRS分为fQRS组和非fQRS组,比较两组临床资料差异,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相关指标与fQRS发生的关联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患者心电图fQRS发生的相关因素。结果:262例患者中fQRS检出率为30.15%(79/262)。与非fQRS组比较,fQRS组年龄偏大、病程偏长、收缩压、空腹血糖、同型半胱氨酸、NT-proBNP水平偏高,LVEDD和E/e’偏大,25(OH)D水平、E/A偏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Spearman秩相关分析显示,fQRS与年龄增大(r=0.283,P<0.05)、病程延长(r=0.291,P<0.05)、收缩压增高(r=0.324,P<0.05)、空腹血糖升高(r=0.195,P<0.05)、同型半胱氨酸(r=0.236,P<0.05)、NT-proBNP水平增高(r=0.267,P<0.05)、LVEDD(r=0.254,P<0.05)、E/e’增加(r=0.279,P<0.05)呈显著的正相关;与25(OH)D水平降低(r=-0.259,P<0.05)、E/A(r=-0.225,P<0.05)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增大、收缩压升高、同型半胱氨酸和NT-proBNP水平增高、E/e’增大、25(OH)D水平降低与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出现fQRS呈独立相关(均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心电图fQRS检出率较高,年龄增大、收缩压升高、同型半胱氨酸和NT-proBNP水平增高、E/e’增大,25(OH)D水平降低是fQRS出现的独立危险因素。

    2025年10期 v.54;No.604 1355-1359+13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0K]
    [下载次数: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综合撤机指数、气道闭合压结合呼吸系统功能评分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撤机困难的预测价值分析

    李鹏;汪亮;颜刚林;吴竞;

    目的:分析综合撤机指数(IWI)、气道闭合压结合呼吸系统功能评分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呼吸衰竭(RF)患者撤机困难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98例COPD合并RF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撤机结局进行分组,其中撤机困难患者30例(30.61%),撤机成功患者68例(69.39%)。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导致COPD合并RF患者撤机困难的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以曲线下面积(AUC)评估IWI、气道闭合压及呼吸系统功能评分对COPD合并RF患者撤机困难的预测价值。结果:困难组和成功组年龄、机械通气时间、浅快呼吸指数IWI、气道闭合压及呼吸系统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IWI降低、气道闭合压及呼吸系统功能评分升高是导致COPD合并RF患者撤机困难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ROC曲线结果显示,IWI、气道闭合压和呼吸系统功能评分预测COPD合并RF患者撤机困难的AUC分别为0.811、0.794、0.618,三者联合(并联)的AUC为0.917(95%CI:0.843~0.963),敏感度为93.33%,特异度为83.82%,联合因子AUC显著高于单独指标(Z=3.077、2.486、2.978,均P<0.05)。结论:IWI、气道闭合压及呼吸系统功能评分与COPD合并RF患者撤机结局呈明显相关性,可用于评估患者撤机困难可能,联合检测有助于提高预测准确性。

    2025年10期 v.54;No.604 1360-1364+13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2K]
    [下载次数: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左心室逆重构独立预测模型的构建

    解晓媛;高蕾;郝六一;薛萱;

    目的:研究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左心室逆重构(LVRR)的影响因素,并构建独立预测模型供临床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收治的156例DCM患者,收集其临床资料,包括基本信息、临床特征、用药情况、影像学和心电图参数及生物标志物等。根据治疗6个月后的随访结果,将患者分为LVRR组(74例)和非LVRR组(82例)。对比两组临床资料,针对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各项指标,进一步实施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LVRR的独立预测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估其预测效能。结果:LVRR组的病程短于非LVRR组,DCM家族史比例、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比例、首次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末次LVEDD、心率均低于非LVRR组,首次LVEDD<65 mm比例、首次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首次LVEF>35%比例、末次LVEF均高于非LVRR组(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无LBBB(OR=0.754,95%CI:0.623~0.872,P<0.001)、首次LVEDD<65 mm(OR=1.014,95%CI:1.121~5.962,P<0.001)、首次LVEF>35%(OR=1.364,95%CI:1.137~5.449,P<0.001)为DCM患者发生LVRR的独立预测因素;预测模型验证显示模型有效且拟合良好(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AUC为0.902(95%CI:0.856~0.949),当cut-off值为0.671时,敏感度为87.80%,特异度为79.30%(均P<0.05)。结论:无LBBB、首次LVEDD<65 mm、首次LVEF>35%是影响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左心室逆重构的独立预测因素,基于此构建的预测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2025年10期 v.54;No.604 1365-13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2K]
    [下载次数: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铁死亡基因风险评分和核因子E2相关因子2与非小细胞肺癌化疗患者预后的关联研究

    王若男;徐劲松;王定坤;王烨;罗逸;李钦鹏;李圣维;

    目的:探讨铁死亡基因风险评分和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与非小细胞肺癌化疗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接受化疗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128例,截止2025年6月,最终有72例患者死亡,56例患者存活。比较死亡和存活组患者临床基线资料、铁死亡基因风险评分和Nrf2差异,分析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死亡组肿瘤最大直径≥5 cm、TNM分期Ⅳ期、低分化、有淋巴结转移比例分别为63.89%、66.67%、45.83%和70.83%,高于存活组(均P<0.05);死亡组铁死亡基因风险评分>0.75和Nrf2阳性表达,比例分别为56.94%和61.11%,高于存活组(均P<0.05);铁死亡基因风险评分>0.75患者中位总生存时间为12个月(95%CI:10.64~13.36),明显短于铁死亡基因风险评分≤0.75患者(P<0.05);Nrf2阳性表达患者中位总生存时间为14个月(95%CI:12.59~15.41),明显短于Nrf2阴性表达患者(P<0.05);Cox比例风险分析显示:TNM分期、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铁死亡基因风险评分、Nrf2是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铁死亡基因高风险和Nrf2阳性表达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较差,且铁死亡基因风险评分和Nrf2是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临床治疗时应给予关注。

    2025年10期 v.54;No.604 1370-13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2K]
    [下载次数: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脑梗死患者动态血压参数和血清白介素-18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预后的关系

    闫秋月;尹勇;李雪纯;赵婷;李猛;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动态血压参数和血清白介素-18(IL-18)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收治的100例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组,根据2 h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分为轻度组、中度组及重度组,另选取同期10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对比研究组和对照组及研究组不同病情严重程度分组动态血压参数、IL-18水平,Spearman相关性分析动态血压参数与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对研究组进行为期3个月的预后随访,根据预后情况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24 h收缩压变异性(SBPV)、24 h舒张压变异性(DBPV)、IL-18水平检测对脑梗死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研究组白昼SBP、白昼DBP、24 hSBPV、24 hDBPV、入院时白介素-6(IL-6)、IL-18及C-反应蛋白(CRP)水平高于对照组(均P<0.05)。白昼收缩压(SBP)、白昼舒张压(DBP)、24 hSBPV、24 hDBPV对比,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均P<0.05); IL-6、IL-18及CRP水平比较,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均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白昼SBP、白昼DBP、24 hSBPV、24 hDBPV与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均P<0.05); IL-6、IL-18及CRP与病情严重程度呈负相关(均P<0.05)。两组美国国立NIHSS评分、白昼SBP、白昼DBP、24 hSBPV、24 hDBPV水平、IL-6、IL-18及CR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NIHSS评分>15分、白昼SBP、白昼DBP、24 hSBPV、24 hDBPV升高,IL-6、IL-18及CRP降低是脑梗死患者发生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均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白昼SBP、白昼DBP、24 hSBPV、24 hDBPV、IL-18(入院时/治疗3 d后IL-18的动态变化率)水平联合检测对脑梗死患者预后的曲下线面积(AUC)为0.969,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909、0.896,均高于各指标单一检测(均P<0.05)。结论:动态血压参数升高以及IL-6、IL-18、CRP降低,会导致脑梗死病情严重及预后不良,将上述指标联合检测可作预测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参考指标。

    2025年10期 v.54;No.604 1375-13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0K]
    [下载次数: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脑小血管病负担评分与卒中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关系

    郭燕;李娟;陈俊;

    目的:探究脑小血管病总体负荷与门诊卒中患者认知功能障碍之间的关联特征,并评估其预测效能。方法:研究纳入296例神经内科门诊初诊卒中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基于磁共振影像学特征构建脑小血管病负荷评分系统,将受试者划分为高负荷与低负荷队列。认知功能评估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阈值设定为26分作为认知损伤临界值。采集人口统计学资料、共病信息及神经功能缺损量表评分等协变量数据,运用单因素与多因素回归模型解析认知损伤相关因素,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验证负荷评分的预测效能,并进行亚组稳定性检验。结果:显示高负荷组认知损伤发生率高达91.2%,与对照组51.2%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01)。基线资料中年龄、性别构成、教育背景、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共病分布均保持组间均衡。高负荷组在总体认知评分及各子领域(注意维持、执行控制、情景记忆、时空定向、抽象推理)均表现出更严重的功能损害(均P<0.001)。多元回归模型显示高脑小血管病负荷(OR=10.93,95%CI:4.62~25.86)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OR=0.62,95%CI:0.43~0.90)构成独立预测因子。负荷评分预测认知损伤的曲线下面积达0.817,各亚组验证中曲线下面积均超过0.78,展现稳定的判别效度。结论:CSVD负荷与门诊卒中患者的认知障碍密切相关,CSVD评分不仅可反映患者的认知状态,更可作为门诊卒中后认知障碍的有力预测工具,具有较高的临床实用价值。

    2025年10期 v.54;No.604 1381-13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0K]
    [下载次数: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清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甲状旁腺素水平变化及并发感染病原菌分布和预后分析

    张解;孙婷婷;马聪;张雪;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血清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GAL)、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甲状旁腺素(PTH)水平变化及并发感染病原菌分布和预后分析。方法:选取MHD患者189例为MHD组,按感染情况分为感染组(n=103)和非感染组(n=86),感染组依据预后情况分为预后良好组(n=78)和预后不良组(n=25),另选85例同期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比较各组血清NGAL、NLR、PTH水平及病原菌分布情况,Logistic回归分析MHD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结果:MHD组患者血清NGAL、NLR、PTH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感染组患者血清NGAL、NLR、PTH水平明显高于非感染组(均P<0.05)。103例感染患者共检出94株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革兰阴性菌、革兰阳性菌分别有59株(62.77%)、29株(30.85%),真菌6株,占比6.38%。与预后良好组比较,预后不良组患者糖尿病、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占比及血清NGAL、NLR、PTH水平明显升高(均P<0.05)。糖尿病、多重耐药菌感染、高血清NGAL、NLR、PTH水平是MHD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MHD患者血清NGAL、NLR、PTH水平明显升高,感染致病菌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糖尿病、多重耐药菌感染、高血清NGAL、NLR、PTH水平是MHD合并感染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

    2025年10期 v.54;No.604 1386-13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6K]
    [下载次数: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序贯性器官功能衰竭评估、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评分及血淀粉酶、预后营养指数、C反应蛋白与白蛋白的比值水平对患者心肺复苏后死亡的预测研究

    许薇;吴超;环小琴;

    目的:探讨序贯性器官功能衰竭评估(SOFA)、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及血淀粉酶、预后营养指数(PNI)、C反应蛋白与白蛋白的比值(CAR)对心肺复苏后死亡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治疗的心脏骤停复苏后自主循环恢复患者150例,根据治疗28 d后预后情况分为死亡组(n=68)和存活组(n=82),比较两组基线资料、SOFA、APACHEⅡ评分及血淀粉酶、PNI、CAR等差异,构建Logistic回归模型并分析预测患者死亡的价值。结果:死亡组心肺复苏术持续时间为14(9,22)min,高于存活组(P<0.05);死亡组SOFA评分、APACHEⅡ评分、血淀粉酶、CAR、C反应蛋白(CRP)和降钙素原(PCT)分别为11(8,14)分、28(19,33)分、410.45(256.22,889.28)U/L、2.10(1.01,3.84)、56.65(30.30,110.20)mg/L和1.30(0.45,6.67)ng/ml,高于存活组(均P<0.05),而PNI为30.20(24.56,41.22),低于存活组(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SOFA评分、APACHEⅡ评分、PNI、血淀粉酶和CAR是心肺复苏后死亡的影响因素(均P<0.05),该模型预测患者死亡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77(95%CI:0.824~0.931,P<0.05),灵敏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2.10%和89.00%。结论:SOFA、APACHEⅡ评分及血淀粉酶、PNI、CAR是心肺复苏后患者死亡的影响因素,在预测患者预后方面有一定应用价值。

    2025年10期 v.54;No.604 1390-13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8K]
    [下载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糖尿病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分泌型卷曲相关蛋白5、 D-二聚体及T淋巴细胞亚群与肺功能、血气水平的关联探究

    白维娟;马惠;

    目的:探讨分泌型卷曲相关蛋白5(SFRP5)、D-二聚体(D-D)、T淋巴细胞亚群与糖尿病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肺功能及血气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治疗的2型糖尿病合并COPD患者94例(糖尿病合并COPD组),同时选取单纯2型糖尿病患者90例(糖尿病组)、单纯COPD患者88例(COPD组)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SFRP5、D-二聚体、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差异,同时分析糖尿病合并COPD组和COPD组肺功能及血气水平的差异。结果:糖尿病合并COPD组SFRP5和CD4~+T淋巴细胞水平为(8.06±1.15)g/L和(20.78±6.63)%,明显低于COPD组和糖尿病组(均P<0.05),而D-D和和CD8~+T淋巴细胞水平分别为(550.06±87.77)g/L和(40.15±9.65)%,明显高于COPD组和糖尿病组(均P<0.05)。糖尿病合并COPD组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FEV1/用力肺活量(FVC)、动脉血氧分压(PaO_2)分别为(48.89±11.80)%、(60.09±12.28)%和(66.68±8.20)mmHg,低于COPD组(均P<0.05),而二氧化碳分压(PaCO_2)为(53.87±9.14)mmHg,高于COPD组(P<0.05)。在糖尿病合并COPD组中,COPD分级Ⅱ-Ⅲ级患者SFRP5和CD4~+T淋巴细胞分别为(7.00±1.06)g/L和(18.26±5.60)%,明显低于Ⅰ-Ⅱ级患者(均P<0.05),而D-D和CD8~+T淋巴细胞分别为(591.30±83.36)g/L和(45.77±9.50)%,明显高于Ⅰ-Ⅱ级患者(均P<0.05),空腹血糖≥7 mmol/L患者SFRP5和CD4~+T淋巴细胞分别为(7.59±0.99)mg/L和(19.58±5.71)%,明显低于空腹血糖<7 mmol/L患者(均P<0.05),而D-D和CD8~+T淋巴细胞分别为(571.05±84.46)g/L和(46.09±9.41)%,明显高于空腹血糖<7mmol/L患者(均P<0.05)。SFRP5、CD4~+T淋巴细胞与FEV1、FEV1/FVC、PaO_2呈正相关(均P<0.05),而与PaCO_2呈负相关(均P<0.05);D-D、CD8~+T淋巴细胞与FEV1、FEV1/FVC、PaO_2呈负相关(均P<0.05),而与PaCO_2呈正相关(P<0.05)。结论:糖尿病合并COPD患者SFRP5和CD4~+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降低,而D-二聚体和CD8~+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升高,与肺功能及血气水平存在相关性。

    2025年10期 v.54;No.604 1395-13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2K]
    [下载次数: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药物与临床

  • 贝利尤单抗联合传统治疗对初治和复发狼疮性肾炎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分析

    罗兴;赵美君;李亚丹;刘婷;肖广智;

    目的:分析贝利尤单抗联合传统治疗对初治和复发的狼疮肾炎(LN)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研究纳入接受肾脏病理穿刺检查,并接受贝利尤单抗治疗的LN患者52例,其中初治的患者21例,复发患者31例。收集人口学资料、实验室检查并分析临床应答、激素使用量等。结果:初治LN患者平均(34.0±2.28)岁,中位病程为0.75(0.1,3)年,LN病理分型为Ⅲ/Ⅳ型±Ⅴ型(90.5%)和Ⅴ型(9.5%);复发LN患者的平均(33.6±1.83)岁,中位病程为9(1,14)年,LN病理分为Ⅰ/Ⅱ型(9.7%),Ⅲ/Ⅳ型±Ⅴ型(77.4%)和Ⅴ型(12.9%)。初治组患者3个月蛋白尿完全缓解率为70%,6个月为80%,12、24个月时均为100%,复发组患者3个月完全缓解率为54.2%,6个月为69.6%,12个月时76.2%,24个月时达到100%,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两组12个月时服用激素用量,均为相当于≤7.5 mg/d的醋酸泼尼松,24个月时≤5 mg/d,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SLEDAI-2K评分在3个月时均明显下降,且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均无感染发生。结论:贝利尤单抗联合传统治疗方案治疗初治和复发的LN安全有效,且有利于激素的减量。

    2025年10期 v.54;No.604 1400-1404+14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2K]
    [下载次数: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司美格鲁肽治疗糖尿病并发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及对患者心肌损伤标志物临床研究

    高蕾;解晓媛;郝六一;郭周威;

    目的:通过评估心肌损伤标志物的水平变化以及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探讨司美格鲁肽在治疗2型糖尿病(T2DM)过程中的心血管获益。方法:选取收治的T2DM患者160例,回顾性收集其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80例,以二甲双胍治疗;观察组8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司美格鲁肽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糖指标、血脂指标、血压指标[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肌损伤标志物[心肌肌钙蛋白I(cTnI)、肌红蛋白(Myo)、乳酸脱氢酶(LDH)]以及治疗期间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经治疗,观察组血糖、血脂改善优于对照组(均P<0.05)。经治疗,观察组SBP、DBP较治疗前降低,且较对照组下降明显(均P<0.05)。经治疗,血清cTnI、Myo、LDH水平比对,观察组较对照组下降(均P<0.05)。观察组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5.00%)较对照组对照组(17.50%)低(P<0.05)。结论:司美格鲁肽在治疗T2DM患者中展现出显著的心血管获益,可有效降低血糖、血压及改善血脂水平,显著降低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并降低心肌损伤标志物水平。

    2025年10期 v.54;No.604 1405-14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0K]
    [下载次数: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临床检验

  • 微小RNA-133a、外周血血淋巴细胞G蛋白偶联受体激酶2与血清可溶性ST2联合超声心功能参数预测急性心肌梗死后不良心血管事件的临床价值

    黄浩;谢斌;赵现伟;张玉敏;闻金凤;

    目的:探讨微小RNA-133a(miR-133a)、外周血淋巴细胞G蛋白偶联受体激酶2(GRK2)、血清可溶性ST2(sST2)及心功能与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等不良预后结局的关系。方法:选取15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开展临床研究,以患者本次出院后2年以内是否再次发生心源性不良事件、心源性死亡作为观察终点,随访24个月,其中43例患者2年内出现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组),113例患者2年内未发生MACE事件(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入院时的miR-133a、GRK2、sST2和超声心功能参数,并构建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预后结局的风险因素分析。结果:MACE组患者的年龄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ACE组患者的miR-133a、GRK2、sST2表达水平均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对照组比较,MACE组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降低,MACE组患者的左房内径(LAD)明显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对照组患者比较,MACE组患者多支冠脉病变患者占比明显的更高,MACE组患者的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白蛋白水平明显的降低,MACE组患者的氨基末端脑肽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明显的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回归模型研究,年龄越大、miR-133a表达水平越高、GRK2表达水平越高、sST2表达水平越高、LVEF水平越低、多支冠脉病变、白蛋白水平越低、NT-proBNP水平越高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不良预后结局的风险因素(均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miR-133a、GRK2、sST2水平越高,基础心功能越差,会增大患者发生不良预后的风险。

    2025年10期 v.54;No.604 1410-1414+14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7K]
    [下载次数: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动态监测降钙素原对优化重症肺炎抗感染治疗的价值及联合血乳酸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对预后的预警价值

    王龙梅;高志凌;尹硕淼;聂卫群;李魏;

    目的:探讨动态监测降钙素原(PCT)对优化重症肺炎抗感染治疗的价值,并分析PCT联合血乳酸、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对预后的预警价值。方法:选取诊治的重症肺炎患者147例,按照28 d生存情况分为死亡组42例和存活组105例,比较两组临床资料、治疗前后不同时点PCT,入院时的血乳酸、NLR,并分析重症肺炎抗感染治疗预后死亡的危险因素,以及入院时PCT、血乳酸、NLR对重症肺炎抗感染治疗预后死亡预测价值。结果:死亡组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评价Ⅱ(APACHEⅡ)、肺炎严重程度评分(PSI)评分和存活组比较更高(均P<0.05),死亡组其余因素和存活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和存活组比较,死亡组入院时、入院后1 d、入院后3 d、入院后7 d、转出或死亡前的PCT更高(均P<0.05)。和存活组比较,死亡组血乳酸、NLR更高(t=8.901、8.355,均P<0.05)。经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PSI评分、PCT、乳酸是重症肺炎抗感染治疗预后死亡的危险因素(均P<0.05)。ROC曲线分析得出,入院时PCT、乳酸、NLR、三者联合预测重症肺炎抗感染治疗预后死亡的AUC分别为0.865、0.774、0.806、0.908。结论:动态监测PCT可评估重症肺炎抗感染治疗预后死亡情况,入院时PCT、乳酸、NLR联合对重症肺炎抗感染治疗预后死亡具有较高的预警价值。

    2025年10期 v.54;No.604 1415-14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5K]
    [下载次数: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临床病理

  • 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趋化因子受体、硫酸软骨素蛋白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苏晓兰;刘晓梅;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NSCLC)中趋化因子受体4(CXCR4)、硫酸软骨素蛋白(VCAN)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98例NSCLC患者的癌组织和癌旁组织标本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有完整的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免疫组化分析癌和癌旁组织内CXCR4、VCAN表达水平,并分析以上指标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相关性。结果:98例NSCLC患者癌组织中CXCR4高表达率为58.16%(57/98),VCAN高表达率为62.24%(61/98),癌旁组织中,CXCR4的高表达率仅为9.18%(9/98),VCAN的高表达率仅为15.31%(15/98),癌组织和癌旁组织CXCR4、VCAN表达水平比较,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VCAN表达水平与肿瘤病理分级、病理分期、淋巴结转移情况密切相关(均P<0.05),CXCR4表达水平与肿瘤直径、病理分级、病理分期、淋巴结转移情况密切相关(均P<0.05)。CXCR4、VCAN高表达组患者5年无进展生存期(PFS)和5年总生存期(OS)均显著低于CXCR4、VCAN低表达组患者(均P<0.05)。结论:NSCLC患者癌组织中CXCR4、VCAN表达水平上调,且与淋巴结转移、病理分级、病理分期和预后相关。

    2025年10期 v.54;No.604 1420-1423+14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2K]
    [下载次数: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结直肠癌组织微卫星不稳定/错配修复及尾型同源盒转录因子-2表达与临床病理、预后相关性分析

    史航;周姗;法良玲;

    目的:分析MSI(微卫星不稳定)/MMR(错配修复)蛋白及尾型同源盒转录因子-2(CDX2)在结直肠癌(CRC)组织中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选取151例CRC患者临床资料,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CRC组织中MMR蛋白以及CDX2表达,并分析上述指标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以及预后的关联。结果:微卫星低度不稳定(MSI-L)型患者女性、右半结肠病变、无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Ⅰ/Ⅱ期占比高于微卫星稳定(MSS)型(均P<0.05);CDX2高表达患者肿瘤中高分化、浸润在浆膜层以内、无淋巴结转移、TNM分期Ⅰ/Ⅱ期占比高于CDX2低表达(均P<0.05)。Kaplan-Meier分析显示,MSI-L型患者PFS高于MSS型(χ~2=7.769,P=0.05),CDX2高表达患者PFS高于CDX2低表达(χ~2=7.358,P=0.007)。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CDX2表达、淋巴结转移、TNM分期为CRC预后的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CRC组织中MSI、CDX2表达与肿瘤发生、进展存在关联,可作为临床预测患者预后的参考标准。

    2025年10期 v.54;No.604 1424-14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1K]
    [下载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综述

  • 抗凝治疗与导管消融在预防心房颤动患者痴呆中的策略与进展

    张冰倩;何艳;

    近年研究表明,房颤(AF)患者罹患痴呆的概率显著高于普通人群,其病理机制与脑微循环障碍(如慢性低灌注、隐匿性栓塞事件)及系统性炎症反应密切相关。本文系统综述抗凝治疗与导管消融在预防AF相关痴呆中的潜在作用,明确节律控制是预防痴呆的核心策略,而导管消融作为其重要手段具有长期疗效优势。结合最新研究进展提出个体化干预策略,强调抗凝治疗与导管消融的协同效应,为优化AF患者全生命周期管理提供新思路。

    2025年10期 v.54;No.604 1428-14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5K]
    [下载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急性肾损伤过程中肾小管上皮细胞的衰老机制与命运转归

    赵悦如;马善波;赵晋;

    急性肾损伤(AKI)是临床常见的综合征,其核心病理特征为肾小管上皮细胞(TEC)的损伤与修复失衡。近年研究发现,TEC的衰老是AKI向慢性肾脏病(CKD)转化的关键机制之一。该文章结合国内外研究进展,系统阐述AKI过程中TEC衰老的分子机制及其命运转归,以期为干预策略提供理论依据。AKI过程中,TEC衰老涉及细胞周期停滞、DNA损伤、代谢重编程、铁死亡及分泌表型改变等多方面机制。其命运从早期的代偿性多倍体化逐步转向不可逆的纤维化与慢性炎症。通过比较早期和晚期衰老TEC的特征,深入理解其在AKI进展中的作用差异,对于制定精准治疗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2025年10期 v.54;No.604 1432-1435+14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5K]
    [下载次数: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肝X受体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从机制探索到临床应用

    张倩;王川;吴玉梅;

    肝X受体(LXR)是核受体超家族的重要成员,在中枢神经系统(CNS)疾病的病理生理中发挥重要作用。LXR通过调节胆固醇代谢稳态、抑制神经炎症和促进神经发生等机制,展现出显著的神经保护作用,因而成为治疗CNS疾病的潜在靶点。然而,传统LXR激动剂在临床转化中面临肝脂肪变性和高脂血症等代谢性副作用的显著挑战,严重限制了其临床应用。本综述系统阐述了LXR的信号转导机制及其在CNS中的生理与病理作用,并针对传统LXR激动剂的代谢副作用,提出了多种优化策略,包括开发选择性更高的新型LXR激动剂;优化靶向递送技术以提高药物在CNS的特异性分布;以及探索天然LXR激动剂等。这些策略旨在提升LXR激动剂的疗效,降低代谢副作用,为LXR在CNS疾病治疗的未来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新的思路和理论支持。

    2025年10期 v.54;No.604 1436-14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3K]
    [下载次数: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