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医学杂志

基础研究

  • 白蓼花对小鼠银屑病的治疗作用及机制实验研究

    燕翔;李若楠;贾利影;薛妍;王宏;赵京霞;彭冰;

    目的:探讨白蓼花的化学成分及其对小鼠银屑病的治疗作用。方法:制备白蓼花提取物,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UPLC-MS/MS)技术,结合正、负离子检测模式,在特定色谱与质谱条件下鉴定提取物中的化学成分。选取雄性小鼠40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阳性药物组、白蓼花中剂量组和白蓼花高剂量组,每组8只。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组小鼠给予背部涂抹咪喹莫特乳膏构建银屑病模型,空白对照组小鼠每日背部涂抹等量凡士林。各组抹药前先灌胃,1次/d,连续6 d。阳性药物组给予1 mg/kg甲氨蝶呤片溶液灌胃;白蓼花中、高剂量组给予2.25、4.5 g/kg白蓼花药液灌胃;空白对照组及模型组灌胃等体积0.9%氯化钠溶液灌胃。观察小鼠每日皮损变化,并进行银屑病面积与严重度指数(PASI)评分。HE染色观察小鼠皮肤组织病理学变化,并测量表皮厚度。采用免疫组织荧光法检测小鼠皮损组织中增殖细胞核抗原(Ki-67)表达。结果:白蓼花总提取物含有32种成分,主要包括黄酮及其衍生物类成分,如槲皮素、芦丁、山奈酚及其苷类等,此外还含有酚酸类、核苷类、氨基酸类、萜类、有机酸类等。小鼠实验中,与模型组比较,白蓼花中、高剂量组及阳性药物组小鼠PASI评分降低,表皮厚度变薄,表皮细胞排列紊乱、角化过度及角化不全现象改善,真皮血管扩张减轻,炎症细胞浸润明显减少,皮损组织中Ki-67表达水平降低(均P<0.05)。阳性药物组、白蓼花中剂量组和白蓼花高剂量组PASI评分、表皮厚度、皮损组织中Ki-67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白蓼花总提取物含多种成分,且黄酮类与酚酸类为主要活性物质。白蓼花能够抑制角质形成细胞增殖,减轻表皮增厚,改善炎症反应,从而缓解银屑病小鼠的皮损症状。

    2025年11期 v.54;No.605 1443-1448+14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5K]
    [下载次数: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穿心莲内酯对子宫肌瘤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影响及机制实验研究

    汤友苗;孔成才;周青;牛婷;

    目的:探讨穿心莲内酯对子宫肌瘤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影响及可能的机制。方法:选取子宫肌瘤患者,采集其术后子宫肌瘤组织样本,并提取原代子宫肌瘤细胞。用不同浓度的穿心莲内酯(0、10、20、40、80μmol/L)处理原代子宫肌瘤细胞24 h,检测不同浓度下的细胞活性,计算穿心莲内酯对原代子宫肌瘤细胞活性的半抑制浓度(IC_(50))。将原代子宫肌瘤细胞和子宫肌瘤细胞系均随机分为对照组、低浓度组和高浓度组。对照组常规培养,低浓度组在常规培养时加入5μmol/L穿心莲内酯,高浓度组加入10μmol/L穿心莲内酯。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检测细胞活性;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Matrigel实验检测细胞侵袭能力;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核因子-κB(NF-κB)/环氧合酶-2(COX-2)和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结果:不同浓度(0、10、20、40、80μmol/L)的穿心莲内酯处理原代子宫肌瘤细胞24 h后IC_(50)为6.833μmol/L。在原代子宫肌瘤细胞和子宫肌瘤细胞系中,低浓度组和高浓度组子宫肌瘤细胞活性、细胞迁移数目、细胞侵袭数目及NF-κB-p65、COX-2、PI3K-p85、p-AKT蛋白表达水平较对照组降低,磷酸酶和张力蛋白同源物(PTEN)蛋白表达水平较对照组升高(均P<0.05);高浓度组上述指标变化较低浓度组更显著(均P<0.05)。结论:穿心莲内酯可能通过调控NF-κB/COX-2和PI3K/AKT信号通路抑制子宫肌瘤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

    2025年11期 v.54;No.605 1449-14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6K]
    [下载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奈达铂通过激活氧化应激和Caspase-9介导的线粒体凋亡抑制黑色素瘤细胞增殖、迁移及侵袭

    穆毅;宫玉龙;邓凯;段钰泽;

    目的:探讨奈达铂通过激活氧化应激和半胱氨酸依赖的天冬氨酸特异性蛋白酶-9(Caspase-9)介导的线粒体凋亡对黑色素瘤细胞的作用。方法:将黑色素瘤A375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奈达铂组、奈达铂+硫辛酸组、奈达铂+si-NC组和奈达铂+si-Caspase-9组。对照组不进行任何药物处理;奈达铂组用10μmol/L奈达铂处理24 h;奈达铂+硫辛酸组用10μmol/L奈达铂和50μmol/L硫辛酸联合处理24 h;奈达铂+si-NC组加入10μmol/L奈达铂和100 nmol/L si-NC处理24 h;奈达铂+si-Caspase-9组加入10μmol/L奈达铂和100 nmol/L si-Caspase-9处理24 h。检测各组氧化应激指标[活性氧(ROS)、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线粒体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9、剪切型Caspase-3(Cleaved Caspase-3)、B细胞淋巴瘤-2(Bcl-2)、Bcl-2相关X蛋白(Bax)]、线粒体膜电位、ATP含量、细胞增殖活性、迁移率和侵袭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奈达铂组ROS和MDA水平、Caspase-9和Cleaved 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及Bax/Bcl-2比值升高,SOD水平、线粒体膜电位增加率和正常率、ATP含量、细胞增殖活性、细胞迁移率、细胞侵袭率降低(均P<0.05)。与奈达铂组比较,奈达铂+硫辛酸组SOD水平、细胞增殖活性、细胞迁移率、细胞侵袭率升高,ROS和MDA水平降低(均P<0.05)。与奈达铂+si-NC组比较,奈达铂+si-Caspase-9组Caspase-9、Cleaved 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及Bax/Bcl-2比值降低,线粒体膜电位增加率和正常率、ATP含量、细胞增殖活性、细胞迁移率、细胞侵袭率升高(均P<0.05)。结论:奈达铂通过激活氧化应激和Caspase-9介导的线粒体凋亡抑制黑色素瘤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

    2025年11期 v.54;No.605 1456-14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5K]
    [下载次数: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延胡索乙素通过调控Keap1/Nrf2通路缓解大鼠前列腺疼痛实验研究

    蔡丹;袁轶峰;孙雪琴;陈晓艳;刘欣;聂婷;杨丹妮;

    目的:探讨延胡索乙素(THP)通过调控Kelch样ECH相关蛋白1(Keap1)/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通路对前列腺疼痛大鼠的作用。方法:将40只大鼠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THP低、高剂量组,每组10只。除假手术组外,其余组建立实验性自身免疫性前列腺炎(EAP)大鼠模型。建模后,THP低剂量组给予64 mg/kg THP灌胃,高剂量组给予128 mg/kg THP灌胃,其余组大鼠给予等体积0.9%氯化钠溶液灌胃,每日1次,持续14 d。对大鼠盆腔痛觉反应进行评估并测定前列腺指数;生化法检测血清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总抗氧化能力(T-AOC)水平;HE染色观察前列腺组织病理变化;ELISA法检测前列腺组织中环氧合酶-2(COX-2)、前列腺素E2(PGE2)、β-内啡肽(β-EP)含量;荧光染色法检测前列腺组织活性氧(ROS)水平及线粒体膜电位;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前列腺组织中Keap1、Nrf2蛋白阳性率;Western blot检测前列腺组织中Keap1、Nrf2、血红素加氧酶-1(HO-1)、醌氧化还原酶1(NQO1)蛋白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疼痛反应率、前列腺指数升高(均P<0.05);血清MDA水平升高,SOD、T-AOC水平降低(均P<0.05);前列腺组织间质出现大量炎性空泡、腺泡结构紊乱,间质区域可见明显水肿;前列腺组织中COX-2、PGE2含量、Keap1蛋白阳性率、Keap1蛋白表达水平升高,β-EP含量、Nrf2蛋白阳性率、Nrf2、HO-1、NQO1蛋白表达水平降低(均P<0.05);前列腺细胞ROS荧光强度升高,线粒体膜电位降低(均P<0.05)。与模型组比较,THP低、高剂量组THP低、高剂量组大鼠疼痛反应率、前列腺指数降低(均P<0.05);血清MDA水平降低,SOD、T-AOC水平升高(均P<0.05)。前列腺组织淋巴细胞浸润和炎性空泡数量明显降低;前列腺组织中COX-2、PGE2含量、Keap1蛋白阳性率、Keap1蛋白表达水平降低,β-EP含量、Nrf2蛋白阳性率、Nrf2、HO-1、NQO1蛋白表达水平升高(均P<0.05);前列腺细胞ROS荧光强度降低,线粒体膜电位升高(均P<0.05)。THP高剂量组上述指标优于THP低剂量组(均P<0.05)。结论:THP能够缓解大鼠前列腺疼痛,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控Keap1/Nrf2通路,抑制前列腺组织氧化应激,改善线粒体功能障碍,减轻炎症反应和调节疼痛介质水平有关。

    2025年11期 v.54;No.605 1463-14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3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宝藿苷Ⅱ对口腔鳞状细胞癌细胞增殖、迁移和凋亡的影响及机制实验研究

    赵雯静;陈旺;

    目的:探讨宝藿苷Ⅱ对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细胞增殖、迁移和凋亡的影响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使用不同浓度(0、1、2、5、10、25、50μmol/L)的宝藿苷Ⅱ分别处理CAL27细胞24、48 h,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及半数抑制浓度(IC_(50))。用不同浓度(0、5、10μmol/L)的宝藿苷Ⅱ分别处理CAL27细胞24、48 h,采用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将CAL27细胞随机分为阴性对照(NC)组、宝藿苷Ⅱ低浓度(BHE-L)组、宝藿苷Ⅱ中浓度(BHE-M)组和宝藿苷Ⅱ高浓度(BHE-H)组。NC组常规培养;根据宝藿苷Ⅱ48 h的IC_(50)值,BHE-L组、BHE-M组、BHE-H组细胞分别采用含5、10、25μmol/L宝藿苷Ⅱ的培养基培养。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凋亡情况,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法检测β-连环蛋白(β-catenin)、c-myc、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 D1)mRNA表达,Western blot检测β-catenin、c-myc、cyclin D1蛋白表达量。结果:与0μmol/L宝藿苷Ⅱ比较,2、5、10、25、50μmol/L宝藿苷Ⅱ处理(24、48 h)的CAL27细胞活力降低(均P<0.05);且在同一浓度下,宝藿苷Ⅱ处理48 h的CAL27细胞活力更低(均P<0.05)。宝藿苷Ⅱ对CAL27细胞24 h的IC_(50)为16.89μmol/L,48 h的IC_(50)为9.71μmol/L。与0μmol/L宝藿苷Ⅱ比较,5、10μmol/L宝藿苷Ⅱ处理(24、48 h)的CAL27细胞迁移率降低(均P<0.05);且在同一浓度下,宝藿苷Ⅱ处理48 h的CAL27细胞迁移率更低(均P<0.05)。与NC组比较,BHE-L组、BHE-M组、BHE-H组CAL27细胞凋亡率依次升高,β-catenin、c-myc、cyclin D1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依次降低(均P<0.05)。结论:宝藿苷Ⅱ可能通过下调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抑制OSCC细胞增殖和迁移,诱导细胞凋亡。

    2025年11期 v.54;No.605 1470-1474+14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7K]
    [下载次数: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孕期不同阶段七氟醚暴露对子代大鼠的影响及其机制实验研究

    姚万军;张朋;邹高锐;卢琳;

    目的:探讨孕期不同阶段七氟醚暴露对子代大鼠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选择64只SPF级SD大鼠,雌雄各半,将雄鼠与雌鼠同笼喂养,促其交配并成功受孕。将受孕雌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孕早期组(6 d)、孕中期组(12 d)、孕晚期组(18 d),每组8只。对照组不吸入七氟醚;其余组置于麻醉箱中,于不同阶段暴露于3%七氟醚中,每次6 h, 1次/d,连续5 d。幼鼠出生后31 d,各组随机取24只幼鼠行水迷宫实验,并检测血清免疫功能指标。取各组幼鼠海马组织,行HE染色、Nissl染色观察其结构;高尔基染色检测幼鼠海马组织树突棘密度;Western blot检测幼鼠测海马组织中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酪氨酸激酶受体B(TrkB)蛋白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孕早期组和孕中期组逃避潜伏期延长,首次到达平台时间、平台所在象限停留时间增加,穿越平台次数均减少(均P<0.05)。与对照组比较,孕早期组和孕中期组CD3~+水平升高,CD4~+水平、CD4~+/CD8~+比值降低(均P<0.05)。与对照组比较,孕早期组和孕中期组幼鼠海马组织中树突棘密度减少(均P<0.05)。与对照组比较,孕早期组和孕中期组幼鼠海马组织中BDNF、TrkB蛋白表达水平降低(均P<0.05)。对照组和孕晚期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照组幼鼠海马组织结构正常,孕晚期组幼鼠海马组织结构轻微损伤。孕早期组和孕中期组海马组织破坏严重,可见变性和坏死的神经细胞,且有大量炎症细胞浸润。对照组和孕晚期组幼鼠海马组织中神经细胞胞质内出现大面积蓝色尼氏体,孕早期组和孕中期组尼氏体数目逐渐减少,且排列松散。结论:孕期七氟醚暴露对子代大鼠的影响具有孕期阶段性,孕早期和孕中期暴露可能损伤海马组织神经细胞,抑制树突棘发育,影响子代大鼠的免疫及认知功能,其机制可能与下调BDNF/TrkB信号通路有关。

    2025年11期 v.54;No.605 1475-14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9K]
    [下载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临床研究

  • 血清PAF、RANTES、LCN2水平与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相关性研究

    徐晓静;孙健;

    目的:探讨血清血小板活化因子(PAF)、调节激活正常T细胞表达和分泌因子(RANTES)、脂质运载蛋白2(LCN2)水平与慢性自发性荨麻疹(CSU)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130例CSU患者为CSU组,另选120例体检健康者为健康组。比较两组患者血清PAF、RANTES、LCN2、炎症因子及总免疫球蛋白E(总IgE)水平。用7日荨麻疹活动性评分(UAS7)评估CSU患者病情严重程度,比较不同严重程度患者血清PAF、RANTES、LCN2、炎症因子及总IgE水平。采用Pearson或Spearman法分析血清PAF、RANTES、LCN2、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IL-25、IL-33和总IgE水平与CSU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以及CSU患者血清PAF、RANTES、LCN2水平与TNF-α、IL-6、IL-25、IL-33、总IgE水平的相关性。结果:CSU组血清PAF、RANTES、LCN2、TNF-α、IL-6、IL-25、IL-33和总IgE水平较健康组升高(均P<0.05)。血清PAF、RANTES、LCN2、TNF-α、IL-6、IL-25、IL-33和总IgE水平比较,重度组高于中度组,且中度组高于轻度组(均P<0.05)。血清PAF、RANTES、LCN2、TNF-α、IL-6、IL-25、IL-33、总IgE水平与CSU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均P<0.05)。CSU患者血清PAF、RANTES、LCN2水平与TNF-α、IL-6、IL-25、IL-33、总IgE水平呈正相关(均P<0.05)。结论:PAF、RANTES、LCN2在CSU患者血清中水平升高,且与病情严重程度及炎症反应有关。

    2025年11期 v.54;No.605 1481-1484+14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膈肌收缩速度、膈肌浅快呼吸指数与脓毒症患者机械通气撤机结局关系研究

    王金娜;张国倩;毋利强;王芬;曲云云;陈旭萍;祁林;

    目的:探讨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_2)、膈肌收缩速度、膈肌浅快呼吸指数(D-RSBI)与脓毒症患者机械通气(MV)撤机结局的关系。方法:选取给予MV治疗的脓毒症患者80例,根据撤机结局将患者分为撤机失败组(29例)和撤机成功组(51例)。比较两组患者PetCO_2、D-RSBI指数及自主呼吸试验(SBT)前后膈肌收缩速度。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脓毒症患者MV撤机失败的影响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PetCO_2、D-RSBI指数、SBT前膈肌收缩速度对脓毒症患者MV撤机失败的预测价值。结果:与撤机成功组比较,撤机失败组患者MV时间、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估Ⅱ(APACHEⅡ)、序贯器官衰竭(SOFA)评分、呼吸频率(RR)、SBT前心率及脓毒症休克比例升高,氧合指数降低(均P<0.05)。与撤机成功组比较,撤机失败组SBT前PetCO_2、D-RSBI指数较高(均P<0.05)。与撤机失败组比较,撤机成功组SBT前后膈肌收缩速度升高(均P<0.05)。机械通气时间、脓毒症严重程度、SBT前膈肌收缩速度、D-RSBI指数、PetCO_2为脓毒症患者MV撤机失败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PetCO_2、D-RSBI指数、SBT前膈肌收缩速度联合预测脓毒症患者MV撤机失败的曲线下面积(AUC)高于三者单独预测的AUC(均P<0.05)。结论:PetCO_2、膈肌收缩速度、D-RSBI指数与脓毒症患者MV撤机结局有关,且联合检测对脓毒症患者MV撤机失败具有一定预测价值。

    2025年11期 v.54;No.605 1485-14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K]
    [下载次数: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房水中CXCR2、SDF-1、MCP-1水平变化及检测意义

    王慧琴;黄程华;邵文琼;杨硕;应充慧;

    目的:探讨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APACG)患者房水中CXC趋化因子受体2(CXCR2)、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水平变化及检测意义。方法:选取行小梁切除术的APACG患者128例为APACG组,另选同期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的白内障患者(眼压正常)100例为对照组。根据术后疗效将APACG患者分为手术成功组(96例)和手术失败组(32例)。采用ELISA法检测房水中CXCR2、SDF-1、MCP-1水平,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APACG患者小梁切除术失败的影响因素,并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房水CXCR2、SDF-1、MCP-1对小梁切除术失败的预测价值。结果:对照组与APACG组房水中CXCR2、SDF-1、MCP-1水平比较,APACG组高于对照组(均P<0.05)。手术成功组与手术失败组患者年龄、性别、发病时间、术前青光眼用药数量及眼压、术后降眼压用药数量等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手术失败组房水中CXCR2、SDF-1、MCP-1水平较手术成功组升高(均P<0.05)。房水CXCR2、SDF-1、MCP-1为APACG患者小梁切除术失败的影响因素(均P<0.05)。房水CXCR2、SDF-1、MCP-1及三者联合预测APACG患者小梁切除术失败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85、0.686、0.757、0.953,且联合预测的AUC最高(均P<0.05)。结论:APACG患者房水中CXCR2、SDF-1、MCP-1水平升高,且三者均为小梁切除术失败的影响因素,对小梁切除术失败具有一定预测价值。

    2025年11期 v.54;No.605 1490-14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K]
    [下载次数: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血清FOLR1、FABP4、SPOCK2与卵巢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关系研究

    孙长江;陈丽;殷婷;

    目的:探讨血清叶酸受体1(FOLR1)、脂肪酸结合蛋白4(FABP4)、睾素2(SPOCK2)与卵巢癌(O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OC患者137例为OC组,另选同期100例健康者为对照组。随访3年,依据患者生存情况分为预后良好组(95例)和预后不良组(42例)。比较各组血清FOLR1、FABP4、SPOCK2水平。OC患者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进行分析。血清FOLR1、FABP4、SPOCK2对OC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进行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OC组血清FOLR1、FABP4、SPOCK2水平升高(均P<0.05)。不同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分期、肿瘤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及腹水情况患者血FOLR1、FABP4、SPOCK2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预后不良组患者FIGO分期Ⅲ期、淋巴结转移、肿瘤低分化、无淋巴结清扫比例高于预后良好组(均P<0.05)。与预后良好组比较,预后不良组血清FOLR1、FABP4、SPOCK2水平升高(均P<0.05)。血清FOLR1、FABP4、SPOCK2为OC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血清FOLR1、FABP4、SPOCK2单独及联合预测OC患者预后不良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12、0.778、0.825、0.901,且联合预测的AUC最高(均P<0.05)。结论:OC患者血清FOLR1、FABP4、SPOCK2水平升高,与临床病理特征有关,且三者均为患者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对预后预测具有一定价值。

    2025年11期 v.54;No.605 1495-14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K]
    [下载次数: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烧伤患者皮肤软组织扩张术后切口感染影响因素及血清Presepsin、PGE2检测意义

    彭敏;唐治琴;常东方;

    目的:探讨烧伤患者皮肤软组织扩张术后切口感染的影响因素及血清可溶性白细胞分化抗原14亚型(Presepsin)、前列腺素E2(PGE2)的检测意义。方法:选取行皮肤软组织扩张术的烧伤患者260例。依据术后是否发生切口感染将患者分为感染组(32例)和未感染组(228例)。检测感染组患者病原菌分布情况。比较两组患者血清Presepsin、PGE2水平。烧伤患者皮肤软组织扩张术后切口感染的影响因素以多因素Logistic回归进行分析。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Presepsin、PGE2对烧伤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预测价值。结果:260例行皮肤软组织扩张术的烧伤患者,发生术后切口感染32例,感染发生率12.30%。感染患者中共检出病原菌40株,革兰阴性菌和阳性菌分别26株、14株,占比65.00%、35.00%。感染组患者手术时间、扩张囊容积以及合并糖尿病、吸入性损伤、注射壶内置比例较未感染组升高(均P<0.05)。与感染组比较,未感染组患者血清Presepsin、PGE2水平升高(均P<0.05)。烧伤患者皮肤软组织扩张术后切口感染的影响因素包括合并糖尿病、扩张囊容积及血清Presepsin、PGE2(均P<0.05)。血清Presepsin、PGE2单独及联合预测烧伤患者皮肤软组织扩张术后切口感染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73、0.805、0.912,且联合预测的AUC最高(均P<0.05)。结论:合并糖尿病、扩张囊容积及血清Presepsin、PGE2是烧伤患者皮肤软组织扩张术后切口感染的影响因素,且血清Presepsin、PGE2对患者术后切口感染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2025年11期 v.54;No.605 1500-15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K]
    [下载次数: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神经内镜微创术后患者血清MMP-9、IP-10、Ficolin-3与高血压脑出血预后关系研究

    岳明;李鹏飞;夏立军;

    目的:探究神经内镜微创术后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γ-干扰素诱导蛋白10(IP-10)、纤维胶凝蛋白-3(Ficolin-3)与高血压脑出血(HICH)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120例行神经内镜微创手术治疗的HICH患者。术后随访1年,根据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分将患者分为预后不良组(37例)和预后良好组(83例)。比较手术前后血清MMP-9、IP-10、Ficolin-3水平。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HICH患者术后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MMP-9、IP-10、Ficolin-3对HICH患者术后发生不良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与术前比较,两组术后血清MMP-9、IP-10水平降低,Ficolin-3水平升高(均P<0.05)。与预后良好组比较,预后不良组术后血清MMP-9、IP-10水平升高,Ficolin-3水平降低(均P<0.05)。血清MMP-9、IP-10、Ficolin-3为HICH患者术后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均P<0.05)。血清MMP-9、IP-10、Ficolin-3联合预测的曲线下面积(AUC)高于单一指标预测的AUC(均P<0.05)。结论:HICH患者神经内镜微创术后血清MMP-9、IP-10水平降低,Ficolin-3水平升高,三者均为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联合检测对HICH患者不良预后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2025年11期 v.54;No.605 1505-15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K]
    [下载次数: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Rotterdam CT评分、血清TSPO和FBLN-5与重型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预后关系研究

    胡振顺;崔国庆;康智勇;黄琛垒;CHAUDHRY Hassan;魏艳玲;

    目的:探讨鹿特丹CT(Rotterdam CT)评分、血清18 kDa转运蛋白(TSPO)和扣针蛋白-5(FBLN-5)与重型创伤性颅脑损伤(sTBI)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2例sTBI患者,随访1年,根据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分将患者分为预后不良组(84例)和预后良好组(118例)。比较两组患者Rotterdam CT评分、血清TSPO和FBLN-5水平。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sTBI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Rotterdam CT评分、血清TSPO和FBLN-5对sTBI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两组Rotterdam CT评分、血清TSPO和FBLN-5水平比较,预后不良组高于预后良好组(均P<0.05)。与预后良好组比较,预后不良组患者基底池异常、中线移位≥5 mm、硬膜外血肿比例升高,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降低(均P<0.05)。sTBI患者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包括Rotterdam CT评分、血清TSPO、血清FBLN-5、GCS评分、基底池异常、硬膜外血肿、中线移位(均P<0.05)。Rotterdam CT评分、血清TSPO和FBLN-5单独预测sTBI患者预后不良的曲线下面积(AUC)低于三者联合预测的AUC(均P<0.05)。结论:Rotterdam CT评分、血清TSPO和FBLN-5与sTBI患者预后有关,且三者对患者预后存在一定预测价值。

    2025年11期 v.54;No.605 1510-15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食管癌根治术后吻合口良性狭窄影响因素及内镜下放射状切开术联合球囊扩张术治疗效果

    焦健方;张勇;

    目的:探讨食管癌根治术后吻合口良性狭窄的影响因素及内镜下放射状切开术联合球囊扩张术对其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110例行食管癌根治术的食管癌患者,根据术后是否发生吻合口良性狭窄将患者分为发生组(60例)和未发生组(50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食管癌根治术后发生吻合口良性狭窄的影响因素。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食管癌根治术后良性吻合口狭窄患者分为对照组(内镜下放射状切开术)和观察组(内镜下放射状切开术联合球囊扩张术),各30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记录患者术后情况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发生组患者有心血管病史、术后吻合口瘘及环型吻合器械比例高于未发生组(均P<0.05)。环型吻合器械、有心血管病史及术后吻合口瘘为食管癌根治术后发生吻合口良性狭窄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对照组术后12个月内镜通畅率、症状缓解率低于观察组(均P<0.05)。观察组术后2个月狭窄处直径大于对照组,吞咽困难评分、再狭窄率低于对照组(均P<0.05)。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于观察组(P<0.05)。结论:环型吻合器械、有心血管病史及术后吻合口瘘是食管癌根治术后发生吻合口良性狭窄的影响因素。内镜下放射状切开术联合球囊扩张术治疗食管癌根治术后吻合口良性狭窄效果较好,可缓解临床症状,提高患者内镜通畅率,降低再狭窄及并发症发生风险。

    2025年11期 v.54;No.605 1515-15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下载次数: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血清CIAPIN1、AKAP12、MAPK14与脓毒症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关系研究

    郑瑞晨;高雅;刘睿;李璐;

    目的:探讨血清细胞因子诱导凋亡抑制因子1(CIAPIN1)、A-激酶锚定蛋白12(AKAP12)、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14(MAPK14)与脓毒症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脓毒症患者212例为脓毒症组,并根据脓毒症的严重程度分为未休克组(114例)和休克组(98例)。另选取同期体检健康者200例为对照组。随访28 d内患者临床转归情况,并分为预后良好组(153例)和预后不良组(59例)。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CIAPIN1、AKAP12、MAPK14水平,点二列相关分析血清CIAPIN1、AKAP12、MAPK14水平与脓毒症严重程度的相关性,Cox回归分析脓毒症患者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CIAPIN1、AKAP12、MAPK14对脓毒症患者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结果:脓毒症组患者血清CIAPIN1水平低于对照组,血清AKAP12、MAPK14水平高于对照组(均P<0.05)。休克组患者血清CIAPIN1水平低于未休克组,血清AKAP12、MAPK14水平高于未休克组(均P<0.05)。血清CIAPIN1水平与脓毒症严重程度呈负相关,血清AKAP12、MAPK14水平与脓毒症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均P<0.05)。预后不良组患者血清CIAPIN1水平低于预后良好组,血清AKAP12、MAPK14、乳酸(Lac)水平高于预后良好组(均P<0.05)。血清CIAPIN1、AKAP12、MAPK14、Lac是脓毒症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血清CIAPIN1、AKAP12、MAPK14联合预测脓毒症患者预后不良的曲线下面积(AUC)高于三者单独预测的AUC(均P<0.05)。结论:脓毒症患者血清CIAPIN1水平降低,AKAP12、MAPK14水平升高,三者与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有关,联合检测对患者预后具有一定预测价值。

    2025年11期 v.54;No.605 1519-15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K]
    [下载次数: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药物与临床

  • 紫杉醇、顺铂联合卡瑞利珠单抗治疗晚期宫颈癌临床价值研究

    赵青;郭雪娟;杨鸽;吴润杰;

    目的:探讨紫杉醇、顺铂联合卡瑞利珠单抗治疗晚期宫颈癌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98例晚期宫颈癌患者,并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紫杉醇+顺铂治疗)和观察组(紫杉醇+顺铂+卡瑞利珠单抗治疗),各49例。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后淋巴细胞与单核细胞比值(LM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免疫功能、病灶内血流灌注情况、卡氏功能状态(KPS)评分。记录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随访2年,记录两组患者生存情况。结果:对照组疾病控制率(DCR)低于观察组(P<0.05)。治疗后,两组LMR、KPS评分及CD3~+、CD4~+、CD8~+水平高于治疗前,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LR、上升时间(RT)、达峰时间(TTP)、平均渡越时间(mTT)、峰值强度(IMAX)低于治疗前,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1、2年生存率及总生存期比较,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紫杉醇、顺铂联合卡瑞利珠单抗化疗方案治疗晚期宫颈癌临床效果较好,可改善机体免疫功能,减少病灶内血流灌注,延长患者生存期。

    2025年11期 v.54;No.605 1524-1527+15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K]
    [下载次数: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左氧氟沙星宫腔灌注联合多西环素治疗慢性子宫内膜炎临床价值研究

    段小云;李彩虹;张梦蝶;于皖粤;

    目的:探讨左氧氟沙星宫腔灌注联合多西环素治疗慢性子宫内膜炎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慢性子宫内膜炎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多西环素治疗)和观察组(左氧氟沙星宫腔灌注联合多西环素治疗),各40例。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缓解症状时间、不良反应及治疗前后血清炎症水平和子宫内膜指标。结果:治疗后,两组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阻力指数(RI)较治疗前降低,血清IL-10水平、血流指数(FI)、子宫内膜厚度较治疗前增加(均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更高,症状缓解时长缩短,血清IL-1β、TNF-α水平、RI降低,血清IL-10水平、FI、子宫内膜厚度增加(均P<0.05)。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左氧氟沙星宫腔灌注联合多西环素治疗慢性子宫内膜炎效果较好,可缓解患者临床症状,减轻炎症状态,修复子宫内膜。

    2025年11期 v.54;No.605 1528-15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临床检验

  • 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FGF21、ADAM10水平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关系研究

    曾春琴;刘梦;周厚利;黄娇;胡高铭;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1(FGF21)、解整合素样金属蛋白酶10(ADAM10)水平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关系。方法:选取T2DM患者90例为疾病组,根据是否发生DR分为DR组(37例)和NDR组(53例)。另选取同期体检健康者76例为对照组。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FGF21、ADAM10水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T2DM患者DR发生的影响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FGF21、ADAM10对T2DM患者DR的诊断价值。结果:疾病组血清FGF21、ADAM10水平高于对照组(均P<0.05)。DR组患者T2DM病程长于NDR组,合并高血压比例高于NDR组(均P<0.05)。与NDR组比较,DR组血清FGF21、ADAM10水平升高(均P<0.05)。血清FGF21、ADAM10是T2DM患者DR发生的影响因素(均P<0.05)。血清FGF21、ADAM10联合诊断的曲线下面积(AUC)高于两者单独诊断的AUC(均P<0.05)。结论:DR患者血清FGF21、ADAM10水平升高,两者联合检测对T2DM患者DR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2025年11期 v.54;No.605 1532-15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K]
    [下载次数: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血清CKLF1、TSPO、sTWEAK检测对重型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

    钮瑜婕;黄婕;

    目的:探讨血清趋化素样因子1(CKLF1)、18 kDa转运蛋白(TSPO)、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样凋亡弱诱导因子(sTWEAK)检测对重型创伤性颅脑损伤(sTBI)患者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128例sTBI患者,随访1年,以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分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75例)和预后不良组(53例)。比较两组血清CKLF1、TSPO、sTWEAK水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sTBI患者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血清CKLF1、TSPO、sTWEAK对sTBI患者预后不良的预测。结果:血清CKLF1、TSPO、sTWEAK水平比较,预后不良组较预后良好组升高(均P<0.05)。与预后良好组比较,预后不良组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白蛋白(ALB)水平降低,入院时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血清肌酐(Scr)水平升高,且患者机械通气、多发脑挫裂伤比例较高(均P<0.05)。多发脑挫裂伤、机械通气、血清CKLF1、TSPO、sTWEAK及入院时GCS评分、APACHEⅡ评分、Scr、ALB为sTBI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血清CKLF1、TSPO、sTWEAK联合预测sTBI患者预后不良的曲线下面积(AUC)高于三者单独预测的AUC(均P<0.05)。结论:sTBI预后不良患者血清CKLF1、TSPO、sTWEAK水平升高,且三者联合检测对患者预后不良具有一定预测价值。

    2025年11期 v.54;No.605 1537-15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前列腺癌患者血清EPCA-2、AGR2、SREBP-1水平变化及检测意义

    程镇;石瑞敏;王跃辉;刘肖腾;孙文东;

    目的:探讨前列腺癌(PCa)患者血清早期前列腺癌抗原-2(EPCA-2)、前梯度蛋白2(AGR2)、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SREBP-1)水平变化及检测意义。方法:选取184例接受PCa根治术的PCa患者(PCa组),另选150例同期健康者(对照组)。随访患者3年,根据是否出现PCa相关死亡、肿瘤复发或术后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降低将患者分为预后不良组(44例)和预后良好组(140例)。比较各组血清EPCA-2、AGR2、SREBP-1水平。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PCa患者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评估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中自变量的共线性程度采用方差膨胀因子(VIF)进行分析。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EPCA-2、AGR2、SREBP-1对PCa患者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结果:PCa组血清EPCA-2、AGR2、SREBP-1水平较对照组升高(均P<0.05)。与预后良好组比较,预后不良组患者淋巴结转移、TNM分期Ⅲ-Ⅳ期、肿瘤低分化、Gleason评分(GS)≥7分、手术切缘阳性比例较高(均P<0.05)。与预后良好组比较,预后不良组血清EPCA-2、AGR2、SREBP-1水平升高(均P<0.05)。PCa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为手术切缘、肿瘤分化程度、TNM分期、GS评分、淋巴结转移及血清EPCA-2、AGR2、SREBP-1(均P<0.05),且各变量VIF值均<5。血清EPCA-2、AGR2、SREBP-1单独及联合预测PCa患者预后不良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11、0.842、0.783、0.968,且联合预测AUC最高(均P<0.05)。结论:PCa患者血清EPCA-2、AGR2、SREBP-1水平升高,与患者预后有关,三者联合检测对患者预后不良具有一定预测价值。

    2025年11期 v.54;No.605 1542-15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K]
    [下载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临床病理

  • 外周血T淋巴细胞和调节性T细胞与尿道癌患者术后复发转移关系研究

    梁荣兴;王皓;汪鑫;袁庆;童俊超;黄翔;李建;

    目的:探讨外周血T淋巴细胞和调节性T细胞与尿道癌患者术后复发转移的关系。方法:选取接受手术治疗的尿道癌患者30例为研究组,尿道良性肿瘤患者30例为对照组。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及调节性T细胞水平。随访5年,记录患者复发转移情况,并分为复发转移组(13例)和非复发转移组(17例)。从非复发转移组随机选取13例患者,在对照组中随机选取13例患者为良性组。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肿瘤组织中浸润性T淋巴细胞及调节性T细胞的平均荧光强度。绘制Kaplan-Meier曲线分析尿道癌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及调节性T细胞水平与术后复发转移的关系。采用Cox回归分析尿道癌患者术后复发转移的影响因素。结果:研究组患者外周血CD3~+CD4~+、CD3~+CD8~+T淋巴细胞水平低于对照组,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水平高于对照组(均P<0.05)。复发转移组患者外周血CD3~+CD4~+、CD3~+CD8~+T淋巴细胞水平低于非复发转移组,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水平高于非复发转移组(均P<0.05)。与良性组比较,非复发转移组和复发转移组肿瘤组织中CD3~+CD4~+、CD3~+CD8~+T淋巴细胞平均荧光强度降低,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平均荧光强度升高(均P<0.05)。与非复发转移组比较,复发转移组肿瘤组织中CD3~+CD4~+、CD3~+CD8~+T淋巴细胞平均荧光强度降低,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平均荧光强度升高(均P<0.05)。与肿瘤直径≤2 cm、临床分期T_1-T_2和无淋巴结转移患者比较,肿瘤直径>2 cm、临床分期T_3-T_4、有淋巴结转移患者外周血CD3~+CD4~+、CD3~+CD8~+T淋巴细胞水平降低,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水平升高(均P<0.05)。CD3~+CD4~+T淋巴细胞≤20.47%患者5年复发转移率高于CD3~+CD4~+T淋巴细胞>20.47%患者(P<0.05)。CD3~+CD8~+T淋巴细胞≤18.63%患者5年复发转移率高于CD3~+CD8~+T淋巴细胞>18.63%患者(P<0.05)。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11.96%患者5年复发转移率高于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11.96%患者(P<0.05)。肿瘤直径、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外周血CD3~+CD4~+、CD3~+CD8~+T淋巴细胞及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是尿道癌患者术后复发转移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尿道癌患者外周血CD3~+CD4~+、CD3~+CD8~+T淋巴细胞水平降低,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水平升高,与临床病理特征有关,是患者术后复发转移的影响因素。

    2025年11期 v.54;No.605 1547-15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0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烧伤后增生性瘢痕组织中TIMP1、Notch1、Gal-1表达变化及临床价值研究

    赵德江;杨芝梦;陈曼丽;

    目的:探讨烧伤后增生性瘢痕(HS)组织中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TIMP1)、Notch1、半乳糖凝集素-1(Gal-1)的表达变化及其临床价值。方法:选取80例烧伤后HS患者,用温哥华瘢痕量表(VSS)、经表皮水分丢失量(TEWL)分别对患者瘢痕情况和皮肤屏障功能进行评估。取患者瘢痕组织及邻近正常皮肤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组织中TIMP1、Gal-1、Notch1蛋白表达,RT-qPCR检测组织中炎症因子mRNA表达。采用Pearson法分析HS组织中TIMP1、Notch1、Gal-1蛋白阳性表达光密度(OD)值与患者瘢痕部位VSS评分、TEWL值以及HS组织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6、IL-10 mRNA表达水平的相关性。结果:HS组织中TIMP1、Gal-1、Notch1蛋白阳性表达OD值高于正常皮肤组织(均P<0.05)。烧伤后HS患者术前瘢痕部位VSS评分为(4.32±1.21)分。瘢痕部位TEWL值低于正常皮肤部位(P<0.05)。HS组织中TIMP1、Notch1、Gal-1蛋白阳性表达OD值与患者瘢痕部位VSS评分、TEWL值呈正相关(均P<0.05)。与正常皮肤组织比较,HS组织中IL-1β、IL-6 mRNA表达水平升高,IL-10 mRNA表达水平降低(均P<0.05)。HS组织中TIMP1、Notch1、Gal-1蛋白阳性表达OD值与IL-1β、IL-6 mRNA表达水平呈正相关,与IL-10 mRNA表达水平呈负相关(均P<0.05)。结论:烧伤后HS组织中TIMP1、Notch1、Gal-1蛋白表达升高,且与瘢痕增生程度、皮肤屏障功能、炎症状态有关。

    2025年11期 v.54;No.605 1556-15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8K]
    [下载次数: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综述

  • IL-41在炎症性疾病中的作用机制及临床价值研究进展

    王鹤;胡岚;齐文杰;

    白细胞介素-41(IL-41)是Meteorin家族多功能分泌型细胞因子,通过调控多种信号通路,在免疫调节、炎症控制和器官保护中发挥重要作用。研究发现,IL-41在脓毒症、肺部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多种炎症性疾病中的表达水平与疾病严重程度、活动度及预后显著相关,提示其作为新型诊断标志物的巨大潜力。动物模型研究表明,IL-41具有潜在治疗保护效应,为其转化为干预靶点提供了实验依据。然而,目前IL-41特异性受体尚未明确,且其在不同组织微环境下的作用机制与功能异质性仍需进一步探索。因此,现对IL-41的发现历程、分子学特征、分子调控网络与核心功能及其在系统炎症性疾病中的作用机制及临床价值进行综述,旨在系统整合该领域最新研究进展,为推动IL-41从基础研究向临床应用转化提供理论支撑与创新视角。

    2025年11期 v.54;No.605 1560-1565+15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5K]
    [下载次数: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颗粒细胞程序性死亡在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张兵;曹成成;潘姿璇;刘金星;刘鹏飞;李宗兰;于潇;

    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POI)作为影响女性生理及生殖功能的常见内分泌疾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其发病机制包括卵泡发育障碍和卵泡闭锁增加。颗粒细胞(GCs)作为卵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卵泡生长、发育、成熟、闭锁过程中发挥重要调控作用。研究发现,GCs凋亡、自噬、铁死亡、焦亡、坏死性凋亡等程序性细胞死亡参与调控卵泡闭锁过程,与卵巢功能衰竭密切相关。因此,现对GCs在卵泡发育中的作用及其程序性死亡在POI中的作用机制进行综述,以期为POI的干预提供思路。

    2025年11期 v.54;No.605 1566-15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K]
    [下载次数: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SLFN11与不同抗肿瘤药物协同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龙雨厚;杨柏轩;郭筱;李佳琛;李碧波;何怡佳;劳可静;雷虹;娄鸣;

    Schlafen 11(SLFN11)是Schlafen家族主要成员,在真核生物细胞中具有结合胞质单链DNA(ssDNA)启动固有免疫反应、参与DNA损伤应答等功能。SLFN11还可介导核糖体停滞及核糖体生物合成(RiBi)损伤,引发非p53依赖性细胞凋亡。研究发现,SLFN11表达水平与肿瘤细胞对多种抗肿瘤药物的敏感性有关,包括DNA损伤剂、表观遗传药物、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PARP)抑制剂、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细胞周期检查点抑制剂和蛋白毒性应激药物等。因此,现对SLFN11抗肿瘤的分子机制及其在不同表达水平下与各类抗肿瘤药物的协同作用进行综述,为开发基于SLFN11的个体化抗肿瘤方案提供理论参考。

    2025年11期 v.54;No.605 1572-1575+15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K]
    [下载次数: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巨噬细胞在宫腔粘连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王琦雯;杨永康;孙惠君;王晓红;

    宫腔粘连(IUA)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主要由子宫创伤、感染等因素引起,导致子宫内膜基底层受损,进而引发纤维化,严重影响女性生育能力。尽管对IUA的病理生物学认识已取得显著进展,但其抗纤维化治疗的靶点识别与临床转化仍面临挑战。研究发现,巨噬细胞作为重要的免疫调节细胞,在IUA的发生与发展中扮演关键角色,通过平衡炎症、调节免疫功能等机制参与子宫内膜纤维化进程。现对巨噬细胞的分类及其在IUA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及其相关的临床转化治疗进展进行综述,为揭示IUA的病理机制及开发新的临床治疗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2025年11期 v.54;No.605 1576-15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K]
    [下载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正畸治疗中牙根吸收发生机制及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许哲祯;李丹丹;

    牙根吸收是正畸治疗中常见的并发症,难以预测且不能完全避免,主要表现为牙根尖部分长度缩短及形态改变,轻度吸收通常无明显症状,但重度吸收则可能损害牙周稳定性。牙根吸收发生与正畸力引发的炎症反应、细胞分子调控失衡及正畸力本身密切相关,且受患者个体特征与治疗操作等多因素影响。因此,现对正畸治疗中牙根吸收的发生机制及影响因素进行综述,旨在为临床实践提供理论依据,以期实现理想矫治效果的同时,最大程度降低牙根吸收风险。

    2025年11期 v.54;No.605 1581-15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K]
    [下载次数: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